它已不止是一部電影 2017年八月的中國電影市場,將見證兩起寫入中國電影史的里程碑式事件:一是《戰狼2》以接近50億票房跨入全世界電影票房總榜前100,打破好萊塢的絕對壟斷;另一件則是關于中國被迫成為慰安婦的受害者記錄片電影《二十二》,雖然只花40萬宣發費,這部電影以1%的排片開畫后一路逆襲,憑借口碑令排片與票房暴漲,有望突破2億,成為年度最大黑馬《二十二》上映的8月14日正值世界慰安婦紀念日,走進影院觀影的觀眾陷入巨大的震驚:紀錄片拍攝團隊采取了“零度創作”的方式呈現這個沉重的題材——零音樂,春季如何做好肌膚保濕工作要避免六大誤區,企業宣傳片制作零畫外音,零敘事技巧,用近乎笨拙的方式記錄當時還存活于世的二十二名受害者。德國思想家泰奧多.阿多諾曾說,“奧斯維辛之后,寫詩也是野蠻的。”用電影這種特殊的方式去呈現人間真實發生過的悲劇,本身就有潛在的道德風險。影視視頻制作而《二十二》拒絕了任何形式的詩意和抒情,導演郭柯堅持“三不”原則:不細問那段身心受創的經歷,不深究逃出魔爪后遭受的歧視和非議,更不探討日軍遺留私生子等后續倫理問題,只專注做了記錄這一件事然而大巧若拙,這部看似無技巧、無情節、無故事作品,在一眾商業化操作的中國電影市場中,收獲了意外的關注與口碑。在創作艱難階段,他們獲得3萬人眾籌支持;影片上映之后豆瓣評分突破9分,背后是無數自來水主動傳播,最終完成不可思議的市場逆襲《戰狼2》出品方曾說,當一部電影票房表現遠遠大于預期,這就從文化事件變成公共事件。這個說法同樣適用于《二十二》,它的票房奇跡用電影市場常規理論去解釋是無效的,因為這部作品在取悅市場的商業操作方面沒有展示任何企圖心。討論它需要擴展到社會學、大眾心理學等維度《二十二》的制作過程是去商業化的。主創團隊花光所有積蓄開展創作,他們在兩個月的時間里,探訪了5個省、共計29個地區,最終完成了22位老人的拍攝,一度行至山窮水盡,幸好有藝人、眾籌等渠道資助得以接續。但即便如此,他們在拍攝過程中采用了慢節奏:每天2萬元拍攝成本下,公司宣傳片拍攝有時候一整天只拍攝幾分鐘,其他時間陪伴老人玩,以求展示老人最自然狀態。這種創作方式在商業電影制作領域不可想象《二十二》作為電影銷售也是去商業化的。主創們一開始就打消了大眾對于其“消費慰安婦”題材的道德疑慮:為了尊重當事人,導演郭柯拒絕將作品送到任何電影節參展沽名;電影上映之后,導演更是表態,票房過600萬收回成本還給投資人后,其他收入將全部捐出可以說,這部電影從制作到公映,實際上是一起全民參與的公益行為。主創團隊嘔心瀝血保持記錄姿態,網紅粉黛亂子草進城了 是一種觀賞草!媒體、kol、藝人在持續為電影吶喊發聲,片尾3萬多一個不少的眾籌名字是這部電影的真正股東,原本勢利的影館院線院在有意識地維持排片,最重要的是,成千上萬的觀眾用手投票走進影院,愿意花90分鐘、30元錢支持它、認識它、傳播它。電影行業的每個環節在這個題材面前,默契地放棄商業考量、挑剔眼光,共同促成這一文化事件上升為公共事件我們完全可以為走進影院觀影的觀眾作心理畫像:這是對歷史題材的一種關注,對被忽略同胞的一種關切,對僅存當事人的一種同情,這些心理因為這一部電影得以行動化。而無論是小眾的紀錄片領域,“慰安婦”特殊題材,還是依然貧困、孤獨的當事人本身,都迫切需要這種關注關切和同情。當這部特殊的作品本身放棄其商品屬性、藝術屬性的瞬間,它的社會屬性、公益屬性就被放大,成為寄托全民情緒的特殊載體。文藝往往是公眾社會心理的直接投射,《二十二》為“慰安婦”題材與悲憤公眾情緒提供了電影式的出口《二十二》存在的意義并不體現在電影生產領域:作為無流量、無IP、無特效最后逆襲的孤證,它不能成為反擊反諷當下電影工業生產方式的證據;雖然獲得國產紀錄片類型電影的票房記錄,它也不具備可復制和推廣性。這部電影真正的意義在電影之外、大眾心理之內、中國營銷策略案例,特殊題材之中。在泥沙俱下、五光十色的當下中國電影市場,這部“不像電影”另類、克制又不可多得,令人肅然起敬,當得起各種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