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摘 如何控制鏡頭的成像質量在一般經驗中,使用一只鏡頭的最大或最小光圈都不能得到令人十分滿意的成像質量!當全開光圈時,光線幾乎會穿過鏡頭鏡片的全部面積而在感光物上成像。這樣一來,鏡頭鏡片因為生產過程中精度不足而產生的缺陷(尺度誤差)便會在最終的影像上暴露無余于是,收縮光圈,使得僅有鏡片中心的一部分面積而不是全部面積透過參與成像的光線。結果是鏡片邊緣沒有透過光線的部分的制造誤差沒有機會去破壞成像質量,畫質就因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所以,依此種理論,應該是光圈越小(同一鏡頭,同一焦距),成像越好。可實際上,我們會碰到另外一個問題:如果縮小光圈使得鏡頭光孔變得過于微小,那么當光線通過光孔時發生的衍射現象就會顯得十分嚴重。而這種光學現象同樣會降低鏡頭的成像質量!因為光圈值=光孔直徑/鏡頭焦距,所以同樣是使用較小的光圈,鏡頭焦距越短,光孔也就開得越小。根據這種關系,我們不難發現:當用較小的光圈拍攝照片時,焦距越短的鏡頭越容易因為光的衍射而降低成像質量。想一想,一只焦距為300mm的鏡頭,即使把光圈值縮小到f32,此時它的光孔大小也和一只光圈開大到f3.2的30mm焦距鏡頭的光孔大小一模一樣!知道了這些,對于開始所提到的“一般經驗”,我們就不必總是在意了。舉個例子:有一只70—300mm鏡頭,專門測試它在300mm端的成像質量,結果是最小的f29和f32為最佳光圈!首先我仍然要累述一個“一般經驗”,即如果用1/M秒來表示快門速度,用N毫米來表示135相機的鏡頭焦距。那么在手持相機進行拍攝時,一般認為M需要大于N才不至于由于手的抖動導致圖像模糊。也有人更嚴格地提出M要大于2N,以使圖像的清晰度更有保障其實,以上的“一般經驗”與本文并無直接的關系,因為本文完全是圍繞鏡頭而言的,而且還區分了高檔鏡頭和廉價鏡頭。但是由于上述的“一般經驗”讓很多人一味地追求更快的快門速度。他們在期望得到清晰的影像時,總是認為“哪怕只快那么一點兒,也會更清晰”。這就有問題了!眾所周知,單反相機有一個弱點:在拍攝瞬間,反光板的運動會使整個相機產生震動,從而導致影像模糊。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設計者為一些高檔相機添加了反光板預升的功能,有效地避免了反光板帶來的震動。不過目前,大多數照相機仍然不具備此種功能。當然,還是那句話:不是因為沒有技術,而是因為沒有利潤!這個時候,就只有我們自己想辦法了。在這里,我們主要是討論長焦鏡頭,因為根據幾何當中的相似比,長焦鏡頭會放大相機的震動,使模糊程度加重高檔次的長焦鏡頭往往一是較重,二是配備有專門的支架。前者就好像在射擊時使用較重的槍械反而更穩,更容易射準一樣,重力緩沖了震動。并且據我的經驗,無論是手持拍攝還是使用三腳架,情況都是這樣的。而后者讓我們在使用三腳架時,整個照相機能夠處于更加平穩的狀態,當然也就減小了震動幅度。可是在于普通的廉價鏡頭,情況就完全不同了:鏡身輕而不堅固,雖然長卻又沒有專門的支架。拍攝時,相機完全是靠機身和三腳架的云臺相連。光是看起來就極不平衡!在拍攝瞬間,我們可以從取景框里觀察到明顯的震動,甚至還可以聽見鏡頭各部分因為結合不嚴而發出的聲響!這時,成像便自然無清晰可言不過不必沮喪,我現在就告訴大家,用這樣的鏡頭也能拍出清晰的圖片!方法就是:加PL濾鏡、加ND濾鏡、收縮光圈、調低感光度(ISO)…總之,盡量降低快門速度,而不是“一般經驗”當中的提高!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要盡可能地延長曝光時間。因為反光板的震動只在抬起和放下是產生。而反光板放下之前快門就已經關閉了。可見,只有反光板抬起時產生的震動會導致影像模糊。現在我們假設這種能夠導致影像模糊的震動會持續1/3秒,那么如果整個曝光過程的持續時間都不足1/3秒,我們便可以認為照片完全是在相機的震動當中生成的。也就是說,它的清晰程度100%地受到了相機震動的不良影響。但如果曝光時間為3秒,企業宣傳片制作那樣照片的清晰程度就只有11.11%受到相機震動的不良影響。這樣一來,“好的影像”便可以覆蓋“壞的影像”,照片的清晰度就明顯的提升了當然,如果攝影光線強到足以使“M大于N”甚至“M大于2N”,那顯然是最理想的。只是當N值較大,光線又不足,比如在室內、森林或者黃昏、黎明拍攝照片的時候,我們才考慮去降低快門速度。如果光圈為f8,感光度為ISO200時,一個美軍飛行員輪回轉世的真實故事,快門速度僅有1/60秒,那么謀算著怎樣去提高快慢速度是沒有意義的。因為無論是開大光圈還是提高感光度都會明顯地降低照片的畫質。這樣,我們就收縮光圈至f32,調低感光度為ISO100,再加上PL濾鏡,快門速度就可以降至1.5秒了對于那種由大小不一的彩色光斑連接成一條線的炫光,我們也許是無能為力的。因為那種炫光是由于畫面當中存在特別明亮的光點而造成的。例如太陽或路燈。這些東西存在于畫面當中,如果擋住便無法拍攝了。雖然高檔次的鏡頭可以在更大程度上避免炫光出現,不過有時候,這樣的炫光卻也是挺漂亮的。而對于另外一種最為常見的炫光,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方式去減輕它對畫面的影響其實炫光并不只是通過鏡頭才能觀察到。我們拿自己的眼睛就可以觀察到它:打開一本書,用左手舉起來對著天空看,我們會發現書上的字變得沒有平時看起來那么清楚,好像有一層薄霧蒙在上面。這就是炫光在作怪。然后再用右手掌盡量多的擋住天空,影視視頻制作并向書本移動,最后讓手掌挨著書的上沿。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可以看見那一層“薄霧”越來越淡,字也變得越來越清楚。眼睛是這樣,鏡頭也是這樣。而鏡頭上的遮光罩就起著剛才手掌的作用可是,遮光罩往往制作得不夠長,這里有三個原因:一,遮光罩的遮擋范圍要照顧變焦鏡頭的較廣一端;二,做太長了無論是攜帶還是使用都不方便;三,為了控制生產成本。這個時候,單反相機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我們可以用手、帽子、筆記本甚至反光板等一切既不透光又輕巧的物件去遮擋鏡頭前面很亮,企業宣傳片制作但又不在畫面之中的部分。然后在取景框里仔細的觀察效果,以便控制、調整遮擋的方向和角度。直到我們認為所見的景物都處于最合適拍攝的清晰(通透)程度,再摁下快門。特別是在風光攝影之類的“慢攝影”中,這種方法是相當實用的這實際上就是要求我們善于使用變焦鏡頭的不同焦段來拍攝照片,也就是有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因為變焦鏡頭各焦段的成像質量有差別。一般來說(特別是專為數碼相機而設計的鏡頭),在使用較短焦距拍攝時,伯奇攝影協會成立 大瀝記憶攝影展 開始征集,成像較好。主要表現為分辨率高、反差大、色彩飽和。而在使用普通廉價鏡頭的長焦端時,常常會出現相反的情況:分辨率低、反差不足、色彩平淡,也就是影友們常常說到的“肉”。所以說,我們寧愿多用“腳動變焦”,盡可能地使用鏡頭的最佳焦段以獲得更優質的影像,也不要盲目的相信現在鏡頭上越來越夸張的“大變焦”另一方面,因為廉價鏡頭大都不具備大光圈,若是需要虛化背景(包括虛化前景),不免為難。這也是眾多影友不惜花費重金添置大光圈鏡頭的一個重要原因。但實際上,要想虛化背景,使用大光圈并不是唯一的解決方案。要知道,虛化背景就是要讓景深變小。而景深是和光圈、焦距以及攝距這三個因素相關的。光圈越大,焦距越長、不做背景墻 奇瑞體育營銷妙植品牌。攝距越短,景深也就越小。反之,景深越大。所以,即使光圈大小不能滿足我們的要求,也只不過是三分之一的不足。只要把焦距和攝距控制好,一樣可以得到另人滿意的背景虛化效果在拍攝微距照片時,使用18—70mm鏡頭的70mm端,全開光圈為f4.5,并使用鏡頭的最短攝距0.38m;而在拍攝人像時,我使用70—300mm鏡頭的150mm以上焦段,只要攝距不是太遠,即使把光圈收到f8,背景也依然能“糊成一片”一方面要求“短”,一方面又要求“長”,可能不免讓人糊涂。不過,只要善于分析、比較,明確主要意圖,不斷地積累經驗,用心去理解鏡頭,漂亮的照片自然會找上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