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電影里的那些黑色童話所以第一次在子婧家的飯桌前和北岑漫無目的地閑談時,就知道她口中介紹的這部《潘神的迷宮》會合自己的口味初以為是類似《地獄男爵》的套路,在二戰前后的混沌時期把科技和納粹的神秘主義聯系起來,蒸汽朋克的奇幻風。但《潘神》不是這樣的,它是一部人文片,主線由兩條構成:小女孩奧菲麗婭眼中的奇幻世界,以及女孩母親(以及其他所有人)所感知到的殘酷現實。所以這部影片有兩套邏輯,有兩種解讀方式,相輔相成,又相互矛盾。它的情節,可以說是與奇幻交織,但卻又是無比地現實影片講述西班牙女孩奧菲麗婭隨她的母親去北部與她的繼父會合后遭遇的一系列離奇經歷。影片開頭,石像嘴里飛出的蜻蜓撲扇而過,鉛灰色天幕下的小女孩第一次露出了脫然于世的笑容。伴隨著蜻蜓翅膀的拍動聲漸漸遠去,她的世界由此開始被一分為二第一個故事講的是古老地底王國的公主在人間迷失了回去的路,在太陽的灼燒下她失去了自己的法力和記憶,只有經受一系列考驗才能回到她的宮殿恢復至尊的身份和地位。奧菲麗婭在玻璃眼球的半獸人 潘神的引領下,穿越了魔幻的森林,打敗了巨大的蟾蜍,從繼父的手中救出了自己的弟弟,最終在森林里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獲取了無上的榮耀第二個故事從倒在血泊里的女孩開始倒敘。二戰中期的西班牙,內戰依舊,狼煙四起。身處于戰爭年代的奧菲麗婭是個孤僻的孩子,她沒有朋友,影視視頻制作沒有自由,就像一顆吊在樹上隨風飄搖的布偶,卻無法掙斷拘禁她的線繩。身處于法西斯軍營里的她卻仿若世外之人,在黑暗的世界里私藏著最后一份童真。空中飛舞的蜻蜓成為她的朋友,勇于在實踐中鍛煉提高自己,書本里的童話成為她的伙伴。但法西斯是殘酷的。1944年,西班牙自衛游記隊活躍于戰場各地,佛朗哥法西斯獨裁政權對此加大了掃蕩攻勢。無辜的小女孩奧菲麗婭最終成為戰爭的犧牲品,倒在了身為法西斯軍官的繼父槍下但潘神的迷宮也是存在的。它是戰爭年代人心迷惘的一個寫照。炮火紛飛之際,人們早已失去了分辨幻想和現實的能力;更何況與冰冷的現實相比,我們更愿意相信哪怕是恐怖的幻境。女孩成為唯一穿梭兩界的身影,在巨大的痛苦和悲劇的現實間,她不得不一再選擇對幻境的沉迷影片最終與片頭呼應,那首悠長凄美的long long time ago再次響起,將觀眾帶往杳遠的深思。不得不承認,《潘神的迷宮》這部影片是我看過所有電影中最欣賞的之一,而它的背景音樂,亦是電影音樂中難得的佳作(旋律略似《天之痕》,但更為凄婉)。影片以孩童視角詮釋戰爭的殘酷,從戰爭對人性的扭曲著手體現反戰主題,發人深省。比之國內更多宣揚英雄主義復仇情緒的戰爭片,我更樂意見到的是多一些這一類充滿人性題材的好作品和《潘神》里的奧菲麗婭一樣,海倫娜也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世界,那就是她的涂鴉。一壁的涂鴉和整天腦海里及筆記本上的胡思亂想成為她躲避家庭煩惱的烏托邦。在一個午夜,現實中的一切都被定格,墻上的墨彩撲面而來,她被卷進了自己筆下光怪陸離的世界,和神秘的朋友“范倫泰”一起穿越其中,并尋回自我幻境里他們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他們空虛、迷惘、不敢正視自己,永遠只在面具后面生活。在尋找回到現實世界的鑰匙——魔鏡面具的過程中,主角們都獲得了成長。劇情比較簡單,給人印象深刻的更多來自于哥特式的畫面感和后現代主義的奇幻風格相結合。當然這部影片是象征性的,環境中女孩和黑女王之間的矛盾實際是折射現實中的母女關系,引發更多的是關于家庭和生活的思考。但是由于影片的幻境描繪過于色彩斑斕,極大地沖擊了視覺感官,其中的思索意味也被極大沖淡其實涂鴉世界折射的是女孩內心深處的孤獨寂寞,她通過涂鴉這一方式來作為釋放自我的一種渠道,也是在回避生活的現實。涂鴉世界里的各種虛假亦是在提醒她,真正的“真實”在于她自己心里,只有她能把握她,并挽回自己的幸福影片結尾處女孩在自家樓頂醒來,似是暗示著一切都是一次夢幻,但無論是何種解釋方式,她已經在自我探尋的過程中學會了對付生活的方法。無論如何,亦是大夢初醒吧順便一提本片編劇,正是中國“最受歡迎的外國作家”尼爾.蓋曼。他的雨果獎作品《墳場之書》跟此影片風格有相似之處,并且也是傳達人物“由幻境至于現實”的成長過程。之前他被改編為動畫的還有一部《鬼媽媽》,也是極具哥特式色彩的作品其實,初見《墨水》這個名字的時候還以為是《墨水心》的另一個譯名,因為后者在一段時間內被炒得火熱。但實際上它們是完全不同的影片,無論是風格還是內容。《墨水心》可說是和《納尼亞傳奇》以及《神火之盜》有類似之處,它們講的都是環境和現實錯位時的各種奇遇,而無論在表現手段和場面恢弘度上來講,《墨水心》都遠遠不及后兩者;但這三部(或者說這一類?)電影都有一個共同的硬傷,就是它們更傾向于商業化元素,公司宣傳片拍攝而漠視影片的思考性,甚至在簡化劇情的同時極大地造成了影片思維方式的“低齡化”(就像國產動畫片)。《墨水》與之相比,屬于邊緣化的“它電影”,更多帶來的是一種哲思。簡而言之,這其實就是個關于“One,two,three,four”的故事“One,two,three,four”讓人聯想到節奏。《墨水》就是很有節奏感的影片,其中不乏夾雜著劈啪作響的音效和閃光燈式的動態畫面,而劇情也是以其不緊不慢的獨有的節奏步步推進夜幕降臨的時候,就會有織夢者出現。他們把美夢帶給熟睡中的人類。與他們相對的,是夢魘魔。“墨水”介乎其間。外表丑陋的怪物“墨水”為了加入夢魘一方并改變自己的模樣和地位,捕捉了小女孩艾瑪。公司宣傳片拍攝為了挽回一切,織夢者和探路者一起展開了拯救之旅…… 乍一見感覺又是一部奇幻之旅,但其實這部影片是圍繞主角 艾瑪的父親約翰的自我救贖的過程。夢魘象征著約翰自身的心理陰暗面和羞恥感,極度個人化的行事方式最終引發了本我和超我之間不可回避的沖突影片尾段時,揭開倒敘的真相:約翰在亡妻喪女之后飲彈自殺,墮入地獄的他變成了怪物“墨水”并失去了記憶,在錯亂的時空中回到過去捕捉了小女孩艾瑪的靈魂,導致她的昏睡不醒;而另一條時間線上,作為父親的約翰因為自己在事業上的得意忘形而失去了家庭。在面對昏睡不醒的女兒時,他也開始了救贖的過程……影片最后,在“集會”上的“墨水”良心發現,轉而保護小女孩,一力與夢魘對抗;而在現實中,約翰守在女兒的病床前,也尋回了自己的家庭義務和良心…… 《墨水》在表現手法上,不同于以往的影片而徹底打亂了時空局限。在思考性上,其實也是一部多重主題的影片,它應該有多種解讀的方式。它講的是循環。它講的也是救贖。它講變形。它講拯救。它講因果……但無論哪種,最終都會指向一個命題:生活這部影片中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其實是劇中那個一直默念“One,two,three,four”的探路人。總是隱藏于帽子下,雙眼打著封條,卻以得意和自信的笑容面對世界,在眾人茫然之中看穿規律“One,two,three,four”是一個循環。雙線平行,合二為一。《墨水》的雙線敘述互相詮釋,互為因果,卻又互相改變。它并不是一個莫比烏斯帶,周而復始,而是在螺旋式的咬合中帶著整一個故事進入了新的前程“One,two,three,four”是因果律。探路人說,“上帝偷走了我的視力,但卻讓我可以感知生活的節奏。電影你的名字經典臺詞。”“節奏”在這里,其實就是“蝴蝶效應”之于生活的實際應用。影片中有個片段,是探路人用一只手鼓的節奏引發了一系列的要素變動,最后引發了把約翰帶入垂死邊緣并挽回他的良知的那場車禍。由小見大,于電影的荒誕之外我們看到的是其實每個人的生活都是自己在一步步的小選擇中塑造出的結果。而要挽救這樣的生活,則必須又從每一個結點做起在影片最后,在探路人的狂奔中,“One,two,three,four”的節奏被再次喊出,而無論是拯救或自我救贖,所有人都在這個節奏中向著自己的希望而奮斗所以在我看來,喊著“One,two,three,four”看似癲狂的家伙,其實才是最懂得生活的人呢。想要收獲一個美滿的生活,就必須從每一步著手,只有把握了每一個環節才能豐收最終的幸福果實今天剛看完《墨水》,做好衍生品才是中國電影市場的未來因為它的超現實主義表現方式和《魔鏡面具》的風格有一些相似,就萌發了寫一份對比的影評的想法。它們之間相似度并不算高,但可以說都是現代城市生活中人們的種種困惑植于童話外衣下的另類故事。其實總的來說《潘神》和《魔鏡》都屬于烏托邦,而《墨水》則類似于構建“邊緣人”概念的幻想影片,類似尼古拉斯.凱奇曾主演的一部《天使之城》。想到《潘神的迷宮》是因為它和《墨水》一樣,都比較發人深思。《潘神的迷宮》屬于比較典型的“黑色童話”,也即所謂“邪惡版的《愛麗絲漫游仙境》”,它表達的是高于世俗生活的人文主題,在欣賞價值上也高于后兩部影片。但這三部片子可以說都極具少有的獨創性風格,令人耳目一新之余發出無限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