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見識的人都在此 昨天,艾曉明老師的“關愛”紀錄片讓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也使我產生了無盡的思緒。是震撼?是感動?是無奈?還是悲哀?我說不清。艾老師拍攝的紀錄片似乎就是混雜著這樣復雜的感情,令人就是那么地“百般滋味在心頭” 紀錄片名叫《關愛之家》,它是基于《中國經濟時報》首席記者王克勤的長篇報道《邢臺艾滋病真相調查》,紀錄了幾個受害家庭的遭遇以及他們的維權之路。影片以河北邢臺農村婦女劉顯紅的經歷為主要線索,她因為在醫院輸血而讓她及其兒子感染了艾滋病毒。為了維護自身權益,她決定公開身份、起訴醫院,與另外幾個有類似遭遇的家庭和感染者成立了“關愛”小組集體維權,歷經千辛萬苦而終于獲得賠償 紀錄片播放以后,艾老師問了我們這樣兩個問題:“你最想成為片中哪個角色?”,還有“你最有可能成為片中哪個角色?”。有同學回答想成為片中的政府官員,而最有可能成為受害者;也有同學說想成為援助律師,而最有可能成為記者。對于他們的回答,大家都會心一笑。而至于我,我可能更多地想成為溫總理(o(_)o…呵呵)。事實上,我想成為總理是因為我覺得這個角色在事件中可以發揮到最最有效的作. [全 部]話說上回講到90后學生哥搞了一個gz106本土文化網——一個由年輕人組織的年輕網站,成立至今最大單的活動是去年12月的“關懷露宿者行動”,最近的有上星期的“潮流尋訪廣州老字號活動”。活動策劃談不上規模與影響力,但足以讓我這個深居大學城的80后汗顏。公司宣傳片拍攝這一周,我再次訪問本土網,除了關心一下上周的“潮流尋訪”進行狀況以外,還想進一步跟蹤本周在這群潮人中有什么新活動或是新話題結果可以說是驚喜與可惜并集可喜的是,一班學生哥的熱情與行動力依然充沛,影視編導與制作專業,活動進行中做了文字和影像記錄,并得到媒體報道支持:學生哥變“記者” 沿街尋“老字號”——《新快報》那把叫賣魚皮的獨特聲音一去不復返——《南方都市報》這些照片和文字讓我這個“非本土80后”對廣州老字號都增添了一份感情,尤其是所有這些行動都是自發行為,不是作業。(據聞如今一些中小學校為了鼓勵學生做社會實踐,會布置所謂的社會調研功課。)除此之外,在論壇中也有人提出可以擴大行動人群,讓年紀大一點的人也參加。(其實有機會我也想加入這些活動)還有人留意到有個老店的招牌寫錯字:“鼓油皇腸粉”(應. [全 部]2009年4月22日是第40個地球日,你將如何保護環境呢,綠色和平組織為人們提供了最有意思的方式從4月22日開始,綠色和平組織在全球范圍內發起一場拯救氣候的環保動員活動,它們的目標是從現在起到12月,使三百萬個人變成氣候活動家,目的是在12月7日哥本哈根大會上發出呼吁,敦促各國領導人就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限制達成新的協議。《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的《京都議定書》2005年生效,是歷史上第一個給成員國分配了強制性減排指標的國際法律文件。2012年后《京都議定書》的第一承諾期結束,但對抗變暖的努力需要繼續貫徹并大大加強,因此關于2012年后的減排指標談判要求盡快得出結果。各國同意啟動一個為期兩年的談判計劃,旨在到2009年底的丹麥哥本哈根大會上達成這個新的氣候協議。旨在加強對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限制,攝影專業入黨申請書,特別是給發達國家下達更加嚴格的減排目標,也應當建立充足、有效的資金和綠色技術合作機制以幫助排放增長勢頭迅猛的發展中國家及早探索低碳. [全 部] 幾年前“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給我們帶來了爆炸性的笑料,但今天由半塊磚頭所引起的卻是現實生活中再殘酷不過的悲劇。不是惡搞,也不是山寨,而是悲悲切切的無法挽回的一條生命以及兩個心碎的家庭 相信有留意新聞的同學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一名輟學在家的12歲男孩和他的弟弟玩耍時向樓下扔下了半塊磚頭,而磚頭剛好砸在了一名僅出生103天的女嬰上,最終女嬰搶救無效身亡。事情還很戲劇化地繼續發生下去——受害家庭是中年得女,生孩子時還遭遇過很大風險,可以說孩子是得來不易;而肇事者則身在一個貧困家庭,父母都是外來打工仔,收入很低,根本無法承擔巨額的賠償。就是這么半塊磚頭“導演”了一場令人心痛的悲劇 逝者已矣,肇事家庭除了道歉和賠償還可以做什么?但肇事家庭沒有錢,而除了賠錢還可以做什么?難道要將自家的孩子賠給受害家庭嗎?這只是悲劇的延續 關于這件事可以折射出很多社會問題,如外來工子女的家庭問題、學校教育問題,如果家庭教育好一點,公司宣傳片拍攝小孩子從小培養出公德心;如果肇事男孩不是輟學在家,而事發的時候正在上學,創意思維設計教學論文,那么男孩就不會亂高空砸物,悲劇就不會發生…. [全 部]無意中在北京青年報上,讀到關于名為“多背一公斤”的NGO組織的介紹,頓時被它的故事和理念吸引“多背一公斤”的創始人網名叫安豬,廣東江門人,畢業于華南理工大學。安豬平時喜歡自助旅行,每次出行都被城鄉間教育的巨大差距所震撼。“城里人到鄉村旅游時為什么不可以在自己的背包里多帶1公斤的書籍送給鄉村的孩子呢?”一種力量讓安豬堅定地認為:“如果每個旅游者都這樣做,那么世界將變得更美好,而我本人也將因此而改變。”于是,“多背一公斤”誕生了,那是2004年4月。企業宣傳片制作如今,“多背一公斤”得到了眾人的關注,其所做的助學活動和快樂公益的理念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和認可“多背一公斤”實際上倡導了一種新的旅游方式。具體的想法是,以公益旅游作為切入點,向大眾倡導快樂、易行的公益行動,讓大眾直接參與到公益活動的全程運作中。鼓勵每個人在出行時背上學校需要的少量物資,在旅途中拜訪學校,同時與鄉村學生進行交流互動,傳播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