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國慶中秋節,文藝源源不斷,各地的文化節五彩繽紛,戲劇表演很受歡迎,為國慶中秋節制作的延后電影和電影同時上映,其中我和我的家鄉獲得了總冠軍,其他精彩的電影吸引了人們長時間地走進電影院,國慶電影的票房達到39.52億元,近1億人觀看了這部電影。這一切都發出了文藝消費復蘇的信號。
圖源網絡
文化消費被視為經濟形勢的風向標,也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突發事件對文化消費產生了重大影響。人們呆在家里,但對文藝的需求和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期望并沒有改變,對我國文藝高質量發展的信心也沒有動搖。在文藝欣賞消費由線下向網上轉移的過程中,迷惘媽媽的網上首映式給業主帶來了歡笑和思考,清平音樂使人們感受到了古人的典雅。網絡短片、直播、網上展覽等文化活動空前繁榮。
9月1日,故宮蘇軾主題書畫專展開幕,掀起了看畫展的熱潮。今年國慶假期票房突破7.4億元,創下全年一天票房紀錄。應該說,文藝消費的復蘇是暫時沉默后的強勁回報,反映出經過考驗后文藝素質的提高。
當前,我們不僅要繼續促進潛在文化消費需求的進一步釋放,而且要大力培育和加強新型的文藝消費,文藝消費的深層動力在于人們對高質量生活和提高自身文化素養的內在渴望,目前我國不僅形成了超大型的文藝消費市場,而且形成了求新、求變、求精的文藝消費方式,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深入發展更有利于滿足人們的文藝需求和消費。
更重要的是,網絡時代帶來了文藝創作主體的多元化,用戶自制內容成為大勢所趨。據統計,某大型短視頻平臺的純素內容發布者已經接近50%。今年以來,網絡文藝活動進一步升級,部分網民利用家園時間補習文化課,《紅樓夢》相關閱讀視頻播放量達1.1億次;一些網絡直播紅人將直播間搬到文化場所,成為傳統文化或現代藝術的云導。新的文藝生活體驗使得人們不僅習慣于線上參與文藝消費,更愿意依托社交網絡完成文藝消費。可以預期,新變化將帶來文化生產潛力的不斷釋放和文藝供給格局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