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年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jié)的新聞發(fā)布會上,組委會公布了今年金棉優(yōu)秀紀錄片的最終評審名單,陳傳星的文學紀錄片直水月也在名單上。
作為一名紀錄片導演,陳傳星把這個形象變成了他手中的一支筆,對紀錄片進行了思考和書寫。
從如霧八年前,花城重訪人,到今年將影響gzdoc2019黃金棉花優(yōu)秀紀錄片水月在手,他以自私完成了詩意的詩人三部曲,正如陳傳星先生所說,電影是飄揚背后的載體,支持他對世界的思考和感受。
陳傳星,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所語言學博士,紀錄片導演,作家,攝影師,步行街文化實驗室創(chuàng)辦人,清華大學副教授,2012年被授予法國藝術與文學學院(軍官獎章)。文學紀錄片系列他們在島上寫作是主要制片人,代表紀錄片當霧升起時、華城Recomer、手握水月。
點擊觀看陳傳星導演專訪錄像
留在法國的新聞
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的法國,被稱為神的暮光之城的米歇爾·福柯、羅蘭·巴特等哲學大師仍然活躍在大學課堂上,新浪潮電影蓬勃發(fā)展,巴黎強烈而活躍的文化氛圍圍繞著陳傳星。
陳傳星剛到巴黎的那年才二十幾歲,他的家庭很好,不必擔心自己的生活,所以他有更多的機會沉浸在巴黎的圖書館和電影俱樂部里,陳傳星慢慢推開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門。
法國電影業(yè)的繁榮無疑給這位剛到巴黎的年輕人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變化。自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以來,法國電影在思想和理論上都非常繁榮,因為大家都知道新浪潮和電影筆記雜志。到六、七十年代末,法國學者對前蘇聯(lián)文化與電影的關系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如艾森斯坦、蒂加維爾托夫等,這是一個非常精彩的時代。
(從左到右)前蘇聯(lián)紀錄片十月(Eisenstein)的照片相機持有者(Tigaviltov)。
20世紀70年代,法國電影理論家借助符號學和結構主義,重建了一種新的電影思維方式。他們逐幀分析電影,這對年輕學生陳傳星來說是完全另一個世界。
當時,陳傳星在巴黎的電影院和電影圖書館里,有時一周看幾百部電影,包括許多經(jīng)典紀錄片,比如艾森斯坦的十月、蒂加維爾托夫的相機架等等。這些紀錄片促使我重新思考電影和現(xiàn)實之間的關系。
21世紀的詩意復興
2011年,他們在海島上寫的一系列文學紀錄片,在兩岸引起了熱烈的反響。除了攝影師的身份,人們重新認識了紀錄片導演陳傳星。
官方海報他們寫在島上‘再-游客華城。
陳傳星,他們在島上寫作的首席制片人,也導演了兩部紀錄片如霧和華城重訪。
在陳傳星的紀錄片形象中,他對詩歌充滿了熱情。上周,他在廣州參加了一場題為詩歌的復興的對話。他說葉嘉瑩先生用了她的一生把這首詩傳給了所有珍惜它的人。
事實上,陳傳星先生自己也在做同樣的事情,區(qū)別只是葉嘉瑩先生用文字宣講詩歌,他用意象。
葉嘉瑩,1924年生,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文學紀錄片捧月在手的主人公。
陳傳星高度贊賞海德格爾的詩是生存之所的概念,詩歌的出現(xiàn)使人們與世界上短暫的、充滿各種喧囂的分離。
詩是一粒種子,不知不覺地進入了人們的心中。至于種子何時發(fā)芽,會給人們帶來什么變化,這些人都不知道,但總有一種詩歌的聲音在那里回蕩。
11月24日,陳傳興先生(左)在廣州與南開大學張菁教授(右)在廣州例外23周年八周年現(xiàn)場講話。
對陳傳星來說,詩歌的復興不僅在于對詩歌的功利提升,還在于希望現(xiàn)代人能重新理解詩歌的含義。詩歌是如此抽象,并非人人都能接受,所以他可能需要逐步而具體地閱讀和感受這首詩。
11月24日,孩子們在活動現(xiàn)場朗誦詩。例外情況23周年紀念八周年。黨提供的圖畫
他用意象寫詩
當然,當我年輕的時候,我想成為一名純粹的攝影師,但后來我變老了,我發(fā)現(xiàn)這張照片對我來說不再是簡單的拍攝,它更像是我的一種思想工作,就像我在寫作和學習一樣,拍攝是其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我用圖像來整理我對哲學和世界的想法。
紀錄片月球在手的紀錄片照片水之月在手
事實上,陳傳星先生在他的詩意形象創(chuàng)作中有一種使命感。
在蘇聯(lián)革命初期,艾森斯坦、蒂加維爾托夫、普多夫金等人以詩意的方式再現(xiàn)了十月革命,但他們的詩意和蒙太奇表演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爭議。人們認為,這種對待有悖于重大歷史事件的再現(xiàn)。你怎么能像那樣蒙太奇似的跳來跳去呢?
恰恰相反。陳傳興先生回答。
詩性電影、所謂的記錄和所謂的真理,實際上是電影歷史上延續(xù)的一條表達途徑,所以我希望能夠再次找回這條被忽視的道路。
這篇文章是在廣州國際紀錄片節(jié)上轉(zhuǎn)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