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天下之味》第二季開播以來,有人為高水準的制作點贊,也有人質疑審美套路。超越《舌尖》--美食紀錄片能否拓展更廣闊的表達空間?8年前,由陳曉卿團隊制作的《舌尖上的中國》橫空出世,開啟了中國美食紀錄片升級換代,商業化的進程。今年,《風味世界》第二季在騰訊視頻上線,再次引發美食紀錄片熱議。 有人稱贊這一季節目制作更多樣,更精致,但也有人質疑觀眾是否對舌尖產生了審美疲勞。從《舌尖上的中國》到《味道世界》第二季,這些年中國的美食紀錄片發生了哪些變化? 除了舌尖,美食紀錄片能否拓展更廣闊的表達空間? 從《舌尖》到《味道》,陳曉卿團隊在美食紀錄片領域不斷取得成功絕非偶然他們建立了成熟的模式結構,并以微創新的形式給觀眾帶來熟悉的陌生感,從而保持了穩固的市場地位。 回顧2012年《舌尖上的中國》的誕生,恰逢中國紀錄片產業轉型的實質性階段。2010年10月底,國家廣電總局發布了《關于加快發展紀錄片產業的若干意見》。 之后,央視紀錄頻道成立,開始以更大的投入探索制作更具商業性,影響力甚至能夠輸出海外的紀錄片。時任該頻道副總監的陳曉卿抓住這一機遇,從自己熟悉的美食領域入手,大膽借鑒BBC較為先進的商業紀錄片制作模式,創作出了開創性作品《舌尖上的中國》,以BBC博物紀錄片為代表的商業紀錄片,在傳統紀錄片技法的基礎上,加入了更多模塊化的結構,加入了更多娛樂元素,形成了被稱為‘紀實娛樂’的節目風格,更容易被大眾接受。翻看《舌尖上的中國》,你會發現它與BBC代表性紀錄片的結構頗為相似。 它們都采用交叉編輯的方式,圍繞同一主題,將從世界各地收集來的精彩素材串聯起來。 首先,它為觀眾創造了一大批足夠震撼人心的美食奇觀。
與烤串類似,早餐也能擊中中國人的美食情結,雖然人們花費的時間最短,但卻是最有儀式感的一頓飯,地方特色也非常明顯。《早餐中國》每期都聚焦在城市胡同里的一家普通小店,在這些小店里,沒有五花八門的菜肴,也聽不到生硬巧妙的叫賣。小店的老板們可能幾十年如一日地提供同一種早餐,新疆烤包子,柳州螺螄粉,云南小鍋米粉…… 但這些看似不起眼的食物,卻足以挑動每一位食客的味蕾和鄉愁。與長紀錄片相比,短紀錄片看似容易拍攝,實則考驗創作者的敘事能力。而在文學系出身的《早餐中國》總導演王勝智看來,影片借鑒了海明威在短篇小說中的技巧:表面上只剩下冰山一角,下面是很多人的生活,他沒有說,但你可以想象。這樣的例子在《早餐中國》中經常可以看到,對人物的描寫只有寥寥數語,但在空白的故事和內斂的情感表達中,觀眾似乎能夠看到他們的一生,并產生聯想和共鳴,總體來看,《一串人生》和《早餐中國》都找到了一個垂直的,小的食物切口,找到了符合互聯網時代審美潮流的合適表達方式。它們的成功反過來證明了美食主題的包容性,既能上升為跨越世界的奇觀,又能下沉到堅守鄉村的日常生活中。 從大眾世界的美食到廚師的餐桌,創新是內容創作者永恒的命題。對于發展時間不長的中餐紀錄片來說,要想成為一種經久不衰的內容類型,還得繼續拓寬和完善自己的邊界和格局。 不過,盡管風格有差異,但上述美食紀錄片在模式結構上卻有著很強的相似性,都圍繞一個美食主題呈現來自世界各地的橫斷面案例。雖然這被證明是有效的,但從長遠來看,也是單調的。 美食紀錄片需要拓展更廣闊的表達空間,但事實上,國外的成功案例證明,還有很多創作路徑值得嘗試。 一是加入更深的,歷史的視角,探究食物的變遷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例如,2011年播出的BBC美食系列紀錄片《流行世界的美食》,講述了意大利冰淇淋,壽司,三明治(漢堡包),意大利面(以及中日意大利面),披薩和炸薯條這六種如今已遍布全球的美食的發展歷史在關于美食的種種軼事中,觀眾們收獲了很大的見識。比如,片中提到著名導演,奧斯卡影后安東娜·明格拉家族是來自意大利的著名冰淇淋世家。 每當他有新片上映時,家人都會為他量身定制一種新口味的冰淇淋:《英國病人》是西番蓮和香檳口味,而《冷山》是白巧克力和漿果口味。然而,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為冰淇淋行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作為一名化學家,她發明了給冰淇淋充氣的技術。 日本NHK電視臺也制作了不少具有歷史價值的美食紀錄片。 如1980年推出五集紀錄片《中國飲食文化》,忠實講述北京,廣州,江蘇,浙江,上海,四川等地的中華美食文化和烹飪技藝。影片的拍攝當時得到了文化部的協調和支持,所以取材得到了全國各地知名食品店的配合。 從滿漢時期的做法到失傳的廣式膏糕,幾十年后再看這部影片,具有珍貴的歷史文獻價值,因此獲得了9分的高分。日本壽司大師小野二郎的紀錄片《壽司之神》,由美國導演大衛·賈伯拍攝,講述了世界上最老的米其林三星大廚畢生追求壽司極致品質的故事:為了讓章魚口感柔軟,至少需要按摩40分鐘; 徒弟要經過十年的基礎訓練,才有資格炒雞蛋,否則永遠達不到師傅的標準豆瓣上有3個。 另一類美食紀錄片則聚焦知名廚師或美食大師。 在展示他們廚藝的同時,也講述了他們的人生故事和飲食理念,常常透露出一些哲理。 小野二郎近乎偏執的匠心精神受到了全世界食客的追捧,并通過紀錄片感染了成千上萬的觀眾。在歐美,或許是因為更推崇個人英雄主義,最主流的美食紀錄片往往以知名廚師為主角,甚至在片名中直接加上廚師的名字,如《戈登·拉姆齊的終極烹飪教程》,《美食之王安東尼·波登帶你游世界美食》等。超過10萬人在豆瓣評分,在評分最高的紀錄片榜單上排名第15位。 冠以個人名字的美食紀錄片為這些頂級廚師樹立了品牌,幫助他們開拓了行業版圖。 例如,戈登·拉姆齊通過參加電視節目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廚師,年收入高達1500萬英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