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的崛起》描述了自15世紀初以來的五百年間,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等九個國家先后稱霸世界,并日益成為超級大國,從政治,經濟,思想,宗教,藝術,軍事,外交等角度分析了大國興衰的成敗這些不同章節的文字和片段給我留下了深深的震撼。 再看葡萄牙,在歐洲伊比利亞半島的西南部,這還不如中國的一個省那么大。 一個15世紀人口不足100萬的小國,對獲取香料的單純渴望,迎來了真正意義上的大航海時代。他的成長,就像一艘小船經歷了海上的大風大浪,日益看到矗立在大海中央的璀璨燈塔,最終成為第一代世界強國。 我們可以看到,國家的繁榮昌盛不是以人口和面積來衡量的,葡萄牙展現的是他磅礴的勇氣和不屈的自豪感。
看看中歐的德國,我記得普魯士國王威廉三世(William III)曾說過:因為貧困,需要接受教育。在一個教育普及的國家,僅柏林洪堡大學(Humboldt University)的29名科學家就獲得了諾貝爾獎。難怪德國總參謀長毛奇驕傲地說:德國的勝利已經決定在小學生的講臺上了!從這個講臺上我們可以看出,這個國家一直在發展,人類的短暫生命是一個國家的悠久歷史是無法比擬的,人類的小小成就是無法與一個國家的偉大榮耀相比的。因此,培育下一代苗木是一項緊迫的任務,人類繼續、永不熄滅的熏香,是世世代代國家精神傳遞的脊梁,德國正在以這種交換換取最終勝利。
在許多國家中,日本這個東亞島國給我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讓我們暫時拋開他們對中國犯下的滔天罪行,暫時放下我們對中國的敵意。我們不得不承認,中國這個小日本正以強大的國力站在我們面前。他曾經像我們的清朝那樣,資源外流,文化落后,同時也受到西方列強的無窮無盡的侵略。
然而,面對同樣的情況,他們看到中國的落后將被打敗,否認崇拜帶來的暫時穩定。他們迅速加強國家、改革和變革,迅速成為亞洲第一個擺脫西方列強侵略,以驚人速度實現工業化的國家。事實是不言而喻的,一個始終堅持團結,善于學習的國家,創造了今天的輝煌。看完這部紀錄片后,我不禁想到自己,把國家鎖在近代中國的政策讓我感到難過,中國官員的夢想讓我覺得可笑,中國腐敗無能,欺負和害怕清政府讓我感到可恨,我終于明白了魯迅對落后中國悲痛欲絕的悲哀。
縱觀12個大國的歷史,我不知道拿破侖為凱旋門奠基時有多高興,我不知道伊麗莎白一世女王男尊女卑時有多勇敢,我不知道羅斯福總統帶領美國經歷了一場血肉之軀的世界大戰所付出的艱辛,但我知道,一個國家要崛起,首先要喚醒民族意識千里大堤,毀于巢穴,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注定了中國幾千年封建王朝的命運。德國的教育,日本的謙虛,法國的自立,與中國的閉關自守,保守落后相比,很清楚,中國從一開始就注定了自己的勝敗和生死存亡。百年大計,育人為本,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這些在我們看來耳熟能詳的句子,經過長期的成敗都被尊稱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透過表面的美的現象,我們反問自己的內心,這些被世人尊重的精神和真正落實了多少?真正起到了多少作用?在我們的國家,這些都只是形式,裝飾品。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必須有自強不息的精神,才有可能獨立,才能贏得其他國家人民的尊重。中華民族需要在許多地方向其他國家學習。我們有彈性,但我們缺乏思考和內省;我們有力量,但我們缺乏動力和勇氣。正如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有勇氣反省和懺悔一樣,它最終得到了全世界的寬恕和支持。德國總理勃蘭特跪在波蘭集中營紀念碑前懺悔,真正體現了這種精神。這部紀錄片的解釋很好:勃蘭特跪在地上,德國站起來!只有這樣一位總統才能永遠掛在史冊上,只有這樣一個國家才能發光。只有正視歷史,正視失敗,歷史才不會重演,成功才會到來。
在實用主義方面,我們所做的比其他國家差得多,如浮夸、虛假的政治成就、表面的繁榮等等,實質上,我們不能真正增強國家的實力,因此,我們只能在面積和人口方面成為一個大國,但就實力和業績而言,我們不能說是一個強大的國家。目前的第一頁共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