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宣傳 修復師解讀工匠精神網(wǎng)易娛樂11月30日報道 由蕭寒執(zhí)導的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將于12月16日全國上映。繼昨日全國十二城巡回首站廣州后,今天影片巡回來到深圳,導演蕭寒、文物修復師屈峰、史連倉、高飛、音樂人姚謙、攝影師嚴明等出席現(xiàn)場活動。現(xiàn)場,眾人就深圳的“快”與修復師的“慢”談了自己的感悟,更有“收音機匠人”曾德鈞表達“慢工細活”肯定導演蕭寒的創(chuàng)作初衷,幾位修復師也聊到工匠的話題,史連倉、高飛兩位說起工匠傳承,“哲學家”屈峰師傅再蹦金句解讀“工匠精神”的四層境界。蕭寒導演與觀眾分享了電影的創(chuàng)作心得,并表示為了影片的上映,雖有妥協(xié),但不忘初衷,堅持在紀錄片制作的道路上走下去。從廣州來到深圳,各位電影主創(chuàng)紛紛表示自己最大的感受是深圳的快節(jié)奏。深圳作為一座年輕、充滿活力、崇尚科技、勇敢接受新鮮事物的城市,詮釋了典型的“深圳速度”。而這種日新月異的“快”,和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中修復師講究的“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現(xiàn)場,從電影宣傳看宣傳片宣傳渠道導演蕭寒表示,深圳以“深圳速度”著稱,人們多少有些疲于奔命,可能我們更需要的是等一等,要知道,等待是一種樸素的情感,也是一種快樂,等一等自己的腳步,等一等自己的內(nèi)心貓王收音機創(chuàng)始人曾德鈞作為現(xiàn)場嘉賓,肯定了導演蕭寒的說法,“深圳速度”的快需要《我在故宮修文物》的慢來協(xié)調(diào),影視視頻制作越是高速發(fā)展的時候,越是停下腳步,平心靜氣的想一想。故宮中的文物修復師在默默地傳承著人類的精華,這是我們需要去矚目和學習的。一語激起現(xiàn)場觀眾的強烈共鳴在電影中可以看到,年輕的文物修復師用上了谷歌眼鏡、3D打印技術這樣的新科技來輔助文物修復。修復師高飛表示,科技并非萬能,人的心性、人的經(jīng)驗始終是修復工作中最重要的。電影版無旁白悠閑出畫,企業(yè)宣傳片制作蕭寒“會有妥協(xié),但不會忘記本心” 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與劇集版最大的不同表現(xiàn)在情感狀態(tài)的呈現(xiàn)上,劇集版用導語來串聯(lián)劇情,電影版則是退后一步,讓情緒向前,使得觀者能主動調(diào)動情緒,用心感受,而不是去告訴觀眾有怎樣的感受活動現(xiàn)場,導演蕭寒表示,電影累計拍攝了超過100個小時的素材,剪輯時間長達7個月,從主創(chuàng)們最喜歡的3個小時剪輯版本到如今不到90分鐘的成片,是經(jīng)過艱難取舍的,他表示,自己并不在意票房,更在意的是為了讓更多的觀眾走進影院看到影片,才做出了選擇。在創(chuàng)作上,自己雖然對市場做了一些妥協(xié),但不會忘掉初衷,不會放棄,對影片注入的情感只會讓自己更加堅持自己的創(chuàng)作熱情音樂人姚謙在談到電影的音樂創(chuàng)作時表示,導演給了自己很大的創(chuàng)作空間,而自己也反復觀看電影素材,跟隨著空間及文物發(fā)出的悠揚聲音與空靈的律動,在自然聲音的旋律中尋求最好的契合。“哲學家”屈峰再蹦金句,史連倉、高飛聊傳承包袱不斷修復師屈峰因為酷愛思考,總有“金句”蹦出,而被奉為“故宮文保科技部”的哲學家。在當天活動上,“哲學家”屈峰再蹦“金句”,表示工匠精神自古有之,從哲學角度闡述了四層境界,“第一種境界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做什么事情都是踏踏實實的;第二種境界是,樂之不如好之。你做這個事情不如你真正喜歡這個事情;第三種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在工作中達到忘我的狀態(tài);第四種境界是,逍遙游,游于藝。我們今天談工匠精神不僅僅是堅守,而是在擇一事,守一生的基礎上,達到逍遙游的境界,去創(chuàng)新,推進事情的發(fā)展。” 史連倉和高飛兩位修復師則聊到了“工匠的傳承”,史師傅還有240天就要退休了,但屈峰作為他的領導,直接以“一入宮門深似海”表示想要退休沒有那么容易。高飛則分享了自己與王有亮師傅師徒之間的相處之道,兩人互相尊重,師傅也對自己關懷有加,其中無外乎“真誠”二字。三位文物修復師史連倉、不受待見的sony E卡口鏡頭屈峰、高飛不斷抖出幕后拍攝趣事,引得現(xiàn)場觀眾笑聲不斷現(xiàn)場觀眾也用熱情肯定了電影品質(zhì),“電影里師傅們在瑰寶中浸潤出的氣質(zhì),頗有溥儀那句就是與我家里的那些不太一樣的超然。”“來看電影版依然熱淚盈眶,大電影跟三集紀錄片的敘事方式不一樣,每一個鏡頭仿佛都深入到了修復師們的生活中。”“一部努力走進主流院線的國產(chǎn)紀錄片,卻沒有揭秘,沒有煽情,很平實。我在故宮修文物,不談功名,只是享受每一個與文物交談的當下,更深的認識世界,認識自己,不枉世間走一遭。” 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將于12月16日全國公映,由杭州潛影文化創(chuàng)意有限公司及故宮博物院出品,貓眼、B站、微鯨、廣州弘圖光合聯(lián)合出品,清華大學清影工作室聯(lián)合制作,作家綠妖參與撰稿、影視視頻制作攝影師嚴明參與攝影、著名音樂人姚謙、音樂制作人劉胡軼、歌手陳粒、太倉日報發(fā)表散文老屋與新村,音樂家黃裕翔參與電影音樂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