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希區柯克式的災難我們先來歸納一下那個總喜歡讓觀眾一驚一乍的胖子導演——阿爾弗雷德 希區柯克的電影元素吧:懸疑、驚悚、陰影、死亡、英俊紳士和金發女郎。這其實很簡單,這些都是只屬于希區柯克一個人的東西。當然,如果單挑出一部電影來討論,比如《群鳥》,那么還要多加上一個關鍵字:動物災難還是先來看看故事的內容吧:金山上流社會的淑女米蘭妮與律師米契在一家鳥店中一見鐘情,當他們的愛情遭米契的母親誤解時,不斷有海鷗和麻雀飛來米契家附近對人類發動攻擊,甚至在加油站引起了一場大火。米蘭妮奮勇地保護小妹妹免遭鳥群襲擊,終于蠃得米契之母的喜愛我們看慣了關于災難的電影:《后天》之所以發生是因為全球氣候變暖的問題;《洛城大地震》只因糊涂當局對于地震學家的預測不理不睬;《插翅難飛》主要是因為變態罪犯把飛機劫持了;《冰海沉船》和《泰坦尼克號》屬于一個故事兩種版本,但也全怪瞭望臺人員忘了帶裝望遠鏡箱子的鑰匙,只不過卡梅隆在其中放上愛情元素使它成為了愛情的經典。我們似乎總能幫這些雜七雜八的災難找一個合情合理的理由,但,《群鳥》對于災難的解釋卻那么模糊,即便片中拍攝了大量關于這個理由的爭論鏡頭,只可惜到頭來希區柯克還是將這個問題丟給觀眾對于《群鳥》的討論一直沒有停息過,有人認為它是動物災難片的始祖,而有人認為它是災難片的另類。而我也許只能說“這是顛覆以往災難電影的作品”這樣的話。沒有辦法,誰讓導演是希區柯克模糊不清,飄忽不定,一如希區柯克的風格。我總懷疑這個老頭兒是不是拍懸疑拍出了癮,現在細細回想起來片中的一切似乎都是模糊的。男女主人公的愛情關系,群鳥攻擊小鎮的原因,農場主和小學教師到底是怎么死的,群鳥的攻擊行為和女主角的出現到底有沒有關系,最后一個鏡頭中群鳥為什么又都消停下來了呢?打住打住,這一部所謂的“動物災難類電影先驅”的電影就快變成偵探推理劇了。當然我們有理由在劇本里面添個波羅探長幫它拍個續集——疑惑重重,我們有解開了多少謎題?希區柯克用他的鏡頭讓以上那些本沒有任何因果聯系的事物關系變得懸念疊生,撲朔迷離;讓我們不知不覺地跳進了他精心布置的陷阱,冥思苦想,絞盡腦汁地去論證那個“事物之間都是相互聯系的”不變真理從《后窗》到《迷魂記》到《西北偏北》再到《精神病患者》以至《群鳥》,希區柯克運用懸疑手段制造恐怖氣氛的手法愈發熟練。這是希區柯克公認的最偉大的5部作品,其中后4部分別在1958,1959,1960,1963年完成,這連續的4部作品是希區柯克導演生涯的最高峰。如果說前四部還有些推理可循,那么《群鳥》則是離奇的沒有一絲的線索:米蘭妮來到米契所在的博得加灣的時候,就有一只海鷗對她進行了攻擊,或許觀眾還會認為這次意外是米蘭妮和米契兩人感情迅速升溫的催化劑,但是誰又會想到這只是一次兇猛災難的熱身。若不是看到影片的后半段,誰又能想到撞上安妮家的那只海鷗已經變成了嗜血的惡魔。《群鳥》用他極不確定的敘事節奏和方式,把我們置身于一個沒頭沒腦的觀影環境中,我們甚至來不及思考什么,神經就被下一秒鐘的情節摧毀事實上,自從《第三十九級臺階》開始,這樣的風格已經成為了希區柯克的標志。不斷的懸念的設置讓觀眾成為電影的一角,進入由希區柯克編制的故事之中?!度壶B》亦是如此,只不過這次的故事更加荒唐離奇,沒有根據,理由也無從談起。好像那些從天而降的黑影隨時都有可能奪取劇中人物的生命而正是這種沒有理由的劇情更讓我們顯得恐怖,這不同于《天火》或是《攔截暴風眼》之類,因為一旦有規律可循,人類的力量必定是不可戰勝的。但當我們找不出災難緣由的時候,隨之而來的則是恐怖心理和聽天由命的心態。即使影片最后米契拖家帶口好不容易逃出鳥群,可天知道他們能不能順利抵達舊金山呢?鳥,這個人類的朋友、無力的攻擊者、自然界弱勢群體、批滿羽翼的精靈在希區柯克的手里,化身成為了惡魔的開始、理解攝影構圖核心 學會舉一反三拍出好照片冷血的殺手、居高臨下的審判者以及嗜血的惡魔,當然也是災難的策劃者。這種強烈的對比造成的對觀眾視覺沖擊和心理沖擊簡單而有效。這些平日里微不足道,甚至不入眼的力量造成的破壞往往卻常常是觸目驚心的。這種顛倒逆轉的力量對比在某種程度之下更能引發人們對于災難的思索。打個比方,假如是那個只穿著超大褲衩的綠巨人或是那個一天到晚醉醺醺的漢考克(《全民超人漢考克》)在博得加灣搞破壞,你會怎么想?見怪不怪,不過是一次作秀罷了。而面對《黑衣人》中那些變異后巨大的蟑螂,你是不是更加畏懼呢?人類在更加強大的力量面前往往會輸得心安理得,可一旦面對被日那些極度渺小的力量造成的破壞的時候則立馬變得手足無措了。在表現這種力量對比的時候,希區柯克下足了功夫,鏡頭的設置相當精彩:影片的開始就用狂亂飛舞的鳥群在視覺上給人以強烈的沖擊,并且營造了恐怖肅殺的氣氛。繁華的舊金山街頭,時髦的米蘭妮抬頭仰望飛鳥的鏡頭,也是后來群鳥對于人類攻擊的鋪墊。而這樣的仰視鏡頭在片中出現了多次:電線上、小學操場邊的架子上,無處不在的仰視鏡頭體現出希區柯克對于力量對比的看法更值得一提的是導演對于主觀鏡頭的運用以及明快的剪接處理。后者倒是很好理解,節奏較快的剪接一方面可以使得影片在表現群鳥攻擊人類時顯得緊湊自然,另一方面也可以體現出人們內心的焦急和慌亂。但是對于主觀鏡頭的運用則需要我們還好揣摩。在我看來這像是希區柯克的一種寓意。正如鎮上的居民在小酒館討論的一樣:心理學家看出了弗洛伊德,環保主義者強調鳥類與人類的共生關系,敏感于政治的人們聽出了影片對60年代世界危機的恐懼。悲觀的人們哀嘆世界末日,樂觀的人們看到了結尾處遠方的天光。而高高飛翔的群鳥的視角則是上帝或者說就是希區柯克本人對于人類社會的解讀,鳥兒便是他們用來懲罰人類的工具由此可見,所謂的力量對比歸根結底是不存在的。我覺得這其中的實質仍然是巨大力量對于弱勢力量的作用,而這種巨大力量則是以另外一個方式表現出來——由無數個微小的力量組成。但是即便是這樣,這種“量變到質變”的力量仍然強大得讓人觸目驚心,甚至頗感恐怖還記得最后一個鏡頭嗎?那個電影史上最偉大的鏡頭之一:男女主角開車逃出家門后,附近全是鳥,汽車驚恐的向前開,影視視頻制作遠處天上的烏云籠罩下,一縷陽光開始慢慢穿透云彩,照向人們。這是我看過的最藝術的畫面之一。但是事實上,即使影片放到這一幕,我仍然覺得異常恐懼,一方面是為了主角不可預知的命運而有些擔憂,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那無數的群鳥。米契一家從屋里走出,懷著忐忑的心情緩緩走近汽車,這短短的一程雖然沒有鳥兒煩人的鳴叫和犀利的攻擊,但一雙雙虎視眈眈的眼睛如同是審判,烏云的籠罩讓陽光異常肅殺。前方未知的旅程也就顯得那么不可預測、令人擔心麥格芬的運用可以使影片結構顯得更加緊湊,企業宣傳片制作希區柯克認為在適當處理情節的情況下只有把影片的關鍵物縮小,才不會損還影片懸念的設置和展開。1959年拍攝的《西北偏北》中,XX集團 企業形象宣傳片電視腳本!希區柯克把麥格芬運用得淋漓盡致。而《群鳥》卻一反常態,沒有使用麥格芬,對于影片的關鍵物群鳥不是縮小而是無限放大,并且不斷突出對于災難原因的爭論。這其中自然有希區柯克的道理我們可以作這樣的假設:如果說一部懸疑片是一個繭的話,那么最后的答案則是這個繭的核心,核心越小那么外面的繭絲則越多即線索、條件之類的東西越復雜,運用麥格芬理論,將這個核心縮小,那么留給觀眾想象、思考和推理的空間則越大,抽絲剝繭的過程則更加耐人尋味。而《群鳥》作為一部災難電影,憶語華胥引之浮生盡 第一期如果將“災難”這個核心縮小的話,結果對于災難的描寫和解讀的則會沒有力量,導演精心描繪的災難則起不到任何震撼的效果。反之,如果放大災難,放大對于災難的討論,就等同于導演找到了一張足夠描繪的圖紙,導演便可以在這圖紙上盡情地添加自己所需要的元素,災難的主題也就更為突出可見,希區柯克拋棄自己擅長的麥格芬,而全憑藉大自然對人類神秘報復力量的震驚恐懼,千上萬只鳥成群飛來到個社區,等候、潛伏躲藏、蓄勢待發要撲上、啄傷受害目標至死為止。它們無所不在,讓觀眾屏息以待,心臟就快要停止了,等著看這些可愛的動物轉變成殺手。希區柯克用簡單直白最為簡單的手法讓最狂野意象延伸到無稽荒誕,這就是這部電影引人之處而對于主題之外的東西,希區柯克也用含沙射影的方式略微提及:電影映射了60年代美國各種思潮的文化,特別通過其中一個有點神經的女人問蒂比.海德莉的一句話:“你是誰?你從哪里來?為什么來?這一切都是你帶來的。”而片中男主角媽媽對兒子的畸形感情等,可見保守主義的影響力。同時片中多次對話中也含沙射影的表達了對美國階層的不滿,包括律師,開6槍殺了妻子的男人就技術上而言,這部電影令人驚異,運用了三百五十個以上的特殊效果鏡頭拍攝。在某個場景,滿山遍野到處都是鳥群,覆蓋了整個視野,三十幾片影片放在一起造成如此效果。這些電腦的特效雖然在現在看來不值得一提,但在當時而言已經是很偉大的嘗試了當然本片也包含了一些希區柯克的慣用思路像是德國表現主義,比如“樓梯”與“陰影”主題,承襲了1956年的《眩暈》,影視視頻制作蒂比.海德莉像極了就是瓊 方登的丈夫形象。特別蒂比.海德莉上樓梯察看鳥的這一片段。至于廣受懷疑的群鳥攻擊蒂比.海德莉的這一段,有人說是希區柯克用攝象機強暴了蒂比.海德莉,是否如此,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但是顯然,金發女郎的內心強烈的渴望,在《群鳥》中延續了。這一點,是否說成是希區柯克電影的性施虐與受虐有待探討影片的配音也是一大亮點:沒有音樂而全部都用鳥鳴聲代替。事實上,從片頭的鳥叫聲開始,我就被折騰的心煩意亂,而最后當群鳥以巨大的力量摧毀我的心理防線的時候,再聽那一聲聲的叫喚則好比是聆聽居高臨下的審判我一直都以為約翰 卡朋特在《月光光心慌慌》在表現恐怖片段的時候,也沒有使用配樂,而是合成人聲是電影音樂史上的偉大嘗試,殊不知這是承襲了《群鳥》的配樂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