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票限價 觀眾沒占太多便宜電影局:電影票最高限價擬出臺 增半價票場次據新華社1月9日消息,廣電總局電影局童剛9日在京說,針對電影票價偏高的現象,2012年電影局將出臺建議性指導票價和最高限價童剛說,電影票價體系亟待改革,票價偏高的現象依然持續,電影局將協同行業協會,深入調查研究,切實制定適合市場經濟規律和中國國情特色的票價機制,出臺建議性指導票價和最高限價,按影片類別和城市地域等項進行明確規定,對學生票、團體票也要形成行業共識,努力使電影票價的定價機制科學合理。[詳細] 廣電總局的這次限價令剛一宣布就吸引了眾多眼球,因為,中國電影票價的畸高已是不爭的事實為什么要出臺電影票限價令?畸高的中國電影票價:25年漲了800倍 比美國貴8倍從時間上來看,以重慶為例,1986年,重慶票價約為1毛2,而如今重慶的最高票價已經漲到了近100元,漲了800多倍從地域上看中國電影票價也高得離譜。不久前,電影票價被網民列為中美物價對比的一個項目,結果,企業宣傳片制作美國“慘敗而歸”。根據美國國家劇院業主協會的最新統計,今年第三季度,美國的平均電影票價已降至7.94美元的新低(合人民幣50元左右)。結合兩國國民收入,可以得出,在美國看一場電影只占人均收入的0.2%,而在中國,按大城市市民每月5000元收入和每張電影票80元的標準來算,看一場電影的支出要占收入的1.6%,是美國的8倍![詳細] 最低票價提高 最后還是觀眾買單與居高不下的票價遙相呼應的,是節節看漲的最低票價最近,《金陵十三釵》的片方新畫面和院線之間的“斗爭”引起了不少關注,經過協調,該片票房分成由之前制片發行方占43%調整為占45%,制片方分成提高了兩個點。“斗爭”還導致《金陵十三釵》最低票價提高了5元,一二三線城市最低票價由之前的35元、用電影承包你的夏天 愛奇藝網羅激爽大片打開暑!30元、25元,分別提至40元、35元、30元。業內人士分析,這樣的做法會引發“漲聲一片”,使本來就不便宜的電影票越來越貴所謂最低票價,即片方跟院線簽約時在合同中注明的最低票價,為防止低價競爭而損害行業秩序,每部影片都會有最低票價的限制。影城在售票時無論團購、會員、半價等優惠都不能低于“最低票價”,制片方、漁民后代享受做船樂趣。發行方與院線方分成時,影城要自己補貼票款。比如濟南很多影城和一些銀行聯合搞活動,刷某某銀行卡可以10元看某部電影,但某部電影的最低票價在濟南如果是30元,優惠的部分則由某某銀行負擔最低票價的提高,讓影城在售票時的團購、會員、半價等優惠措施大打折扣。比如濟南的影城,之前某張影票是60元,執行半價時可以30元一張,但如果該片的最低票價限定為35元,60元的電影票,影院執行的半價也只能是35元,專題片要注意的六大關鍵問題,而不是30元,這漲出來的部分只能由觀眾買單。[詳細] 分析一下2010年百億票房的成色就會發現,僅憑提高“最低限價”這一項,中國觀眾就為100億票房多貢獻了約10億中國電影票,怎么這么貴?票房分成詳解:制片方、影院、院線三足鼎立如果一張電影票以100元計算,這100元里要上繳國家電影發展專項資金管理委員會5%(5元),上繳營業稅3.3%(3.3元)。以上兩項支出后,剩余91.7元才由影院(院線)、制片(發行)方瓜分在以往的分賬比例中,根據影片強弱勢按57%—62%分成,紀錄片淺淡的傳奇雋永人心。如張藝謀、馮小剛等大導演或引進大片院線和影院按下限分57%(91.757%=52.269元)。院線明面上分成為7%,但院線為擴大市場份額和拉攏影院實際按2%—7%分成,一般為5%(91.75%=4.585元)。影院分47.684元。[詳細] 院線制繁榮了電影市場 也推高了票價在2000年左右的時候,中國一年的電影票房不足一億元人民幣,公司宣傳片拍攝當時甚至有人喊出中國電影產業已死的口號。造成這種問題的原因主要兩點:一、市場化改制,舊有制片廠體制不適應。二、改革開放后,觀眾娛樂選擇較多,電影院沒有任何優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國于2002年開始實行院線制。所謂院線制,就是由一個發行主體以資本和供片為紐帶,與若干影院組合,實行統一品牌、統一排片、統一經營、統一管理的發行放映機制限于電影的觀眾數量劇減,電影觀眾開始只集中在年輕人群體,因此新建影院多選擇商業區,這種地方的特點都是人流量大、房租高,經營成本由此而提升。在某些商業區,電影院的租金幾乎是其他賣場的3倍。因此,為了保證盈利,電影院不得不提高票價以保證不虧本院線發展不足 銀幕太少據悉,2011年我國新建影院803家,新增銀幕3030塊,平均每天增長8.3塊銀幕。截至年終統計,全國城市影院數量突破2800家,銀幕總數達到9200多塊;但與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相比,這一數據依然遠不能達到標準。從目前來看,我國每10萬人擁有的銀幕數是0.41塊,美國是12.7塊,而人均銀幕數的國際平均水平,至少也應為每10萬人4塊左右。企業宣傳片制作如此“奇貨可居”的情況下,電影票價漲起來就不難了。[詳細] 缺少海外市場、盜版泛濫 2010年我國票房達100億,但海外影響力卻不升反降,全年銷往海外的中國電影只有43部,是自2004年以來最少的;以單部電影論,2004年的《英雄》全球票房1.7億美元,而2010年全球最高票房的國產電影是《三槍拍案驚奇》,僅有30萬美元入賬。為在本土收回成本,推高票價也成了多方利益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