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影視前仆后繼大家這么做了,大家這么死了,大家的結局一個比一個更加難看,但是,大家仍然前赴后繼。你想想看,這種死法是不是也夠壯觀的?一年幾百部電影收不回成本,一年一半的電視劇成為廢品…… 中國影視越來越像中國足球,不但一樣以丑聞見長,一樣庸碌,欲望的床上 永遠流淌著她的芳香。一樣粗陋,一樣血本無歸,而且一樣有冤大頭往里砸錢。當然,或有賺錢的時候,但是也免不了其中混雜昧心錢,包括電視臺買通的收視率調查的手法堅守平庸,就是讓影視作品,用內容重復,題材近似,手法雷同,形式單一、主題空洞的方式,大量繁衍出關于不同姓名、不同年齡、和不同出生地的人物及其故事。說翻拍是當今中國影視毒瘤,應不為過做到堅守平庸,就是要封殺創意。創意,對于從事藝術的人來說,幾乎是天性,稍不留意就會有創意從腦子里面冒出來。影視公司于是特別小心,嚴格把關,決不讓任何創意在影視創作中漏網,致使作品具有“不確定因素”,從而毀了他們的《平庸大業》我這么說,影視公司們是堅決不同意的,因為他們無不宣稱,自己追求的就是創新。每每講到這個話題,你一定能夠從他們的眼神中看到無比的真誠,甚至是虔誠。企業宣傳片制作然而,為國產動畫電影點個贊。另一方面,他們可以在表達上述意思的同時,毫不留情地封殺任何具有新鮮感的構思你不能不說,在影視公司人員內部,華誼兄弟布局影視小鎮 是真正發力點還是圈地噱存在著一個巨大的矛盾體(Paradox)在4年前,北京某家頗具規模(運營資本和雇員數量上)的影視公司電影部和電視劇部策劃主管悄悄跟我說,范老師,我對影視一點都不懂,你介紹我看些書吧。我極度無語。因為我不好意思說,你去死吧。或者說,你們公司去死吧這個年輕女性之所以坐上公司第二把交椅,掌管公司頭號重要職責,是因為她會發片,據說她十分擅長把片子賣給電視臺。某人因為會賣片子,而在影視公司中權傾天下是今天的普遍現象,至于他們懂不懂影視,就沒有人在乎了今天中國多數影視公司管理層,是由一群缺乏藝術教育,沒有藝術感覺,不懂商業管理,不求進取和承擔責任勇氣的人所組成。他們在影視制作決策中的唯一原則是,看如此做是否“好賣”。而影視作品是否“好賣”對于他們來說,遠不像衡量一種壯陽藥是否好賣那么直觀。于是,他們便把操作權,拱手轉讓給發行人。道理也很充足,拍影視就是為了賣,只要發行的人說能夠賣得出去,那還有什么問題?他們美其名曰,遵從市場規律在影視公司遵從“市場規律”的旗號下,影視創作就成了因循守舊的輪回過程,中國影視因而走進,常態性平庸之中偶然誕生好作品的局面。這是因為,發行人,特別是不懂藝術的發行人,他們所遵從的發行規律,源于個人和集體經驗。也就是說,他們判別作品好壞(應該說好賣與否)的標準,是參照過去的近似狀態。組圖震撼你的感官視覺 世界十大頂級情色影片!比如說,A片曾經收視好或者票房好,那么他們就會認為,企業宣傳片制作發行好的前提是,具有A的大部分特質。他們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一種思維定勢,凡是好片,就要在某種程度類似于A片再從統計學角度分析,假如中國影視作品有十分之一是精品(對于中國影視來說,這種比例有些太過樂觀),那么以發行人觀念為主導的影視公司,會把這10%的作品作為參照對象,而把另外90%的作品作為回避的對象。如此一來,眾多的影視公司,都會千篇一律地要求眾多的影視主創,向著10%的作品看齊。要接近些,再接近些。于是乎,創意不但是多余的而且是讓他們承擔風險的明白為什么中國影視喜歡翻拍,喜歡跟風,喜歡模仿了吧?不是缺乏創意,而是恐懼創意因為同時對藝術對市場缺乏認識,更缺乏把握能力,中國影視公司逐漸變得不求進取。這些影視人,寧可每一部作品都是平庸的,也不希望以作品失敗為代價,換取未來的成功。像《阿凡達》這樣的作品,在今天中國影視人中間斷然不可能出現。中國不是沒有創意天才,也未必沒有高水平的創意,只是有了創意,到不了片場,就被槍斃無數次了。中國的藝術天才,或者被驅趕出了影視創作行列,或者被平庸所同化中國影視偶有優秀作品,往往是藝術人員發揮個人能力的結果,很難說是公司的戰略決策。如果把中國影視和藝術發達國家比較,你就會發現,外國影視公司是由受過專門高級藝術教育的管理人員運籌帷幄。他們并不擅長創作,但是他們富有藝術眼光,能夠發掘和激發創意,他們重視市場資訊,但是更會分析市場走向;作為決策者,他們永遠是那個站在峰巔之上,公司宣傳片拍攝跨越藝術天才和市場精英的戰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