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李安要拍竹林七賢說起因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李安的電影更善詮釋知識分子的內心世界,他一直想拍純粹反映中國文人的電影,但是沒有想到他挑中的卻是“竹林七賢”這樣好難駕馭的題材。天曉得哪位尚在的中國古典音樂高人敢冒死接下這樣的差事,七賢之首嵇康死前彈奏的《廣陵散》已成千古絕響,如何在銀幕上體現得了,說實話,真有點替他擔憂魏晉時期是歷史上經濟、政治最為混亂的年代,但在精神上卻是極自由解放,最熱情的年代。文人意欲進賢又怯于官海沉浮,只得自我超脫,廣告口號的形式美探究論文,沉迷于酒樂。魏晉時期的文人,三塊廣告牌與黑色幽默。倡談玄學之風,認為天地萬物以無為本,強調返本歸真,一任自然。最有名的竹林七賢,主張道家的“自然主義思想,抨擊虛偽的儒家名教,還以蔑視朝廷,不入仕途為瀟灑超脫之舉”以阮籍、嵇康為代表的“竹林七賢”,生當魏晉易代之際,經歷了較常人更多的人生坎坷和磨難。影視視頻制作他們在文學、哲學、藝術等方面的成就和造詣,他們的人生態度和處世方式,他們的個性精神和人生追求,對當時的社會和世風,對魏晉文化的形成,對其后的文士階層,乃至對整個中國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竹林七賢”為哪七人七賢之稱始見于東晉孫盛《魏氏春秋》?!度龂疚褐就豸觽鳌犯健讹祩鳌放崴芍⒁段菏洗呵铩吩疲嚎翟⒕雍觾戎疥柨h,與之游者,未嘗見其喜慍之色。與陳留阮籍、河內山濤、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瑯邪王戎、沛人劉伶相與友善,游于竹林,號為七賢。此后又有人稱阮籍、嵇康等人同游于竹林,人數恰好和孔子所說的“賢者七人”相吻合,故時號“竹林七賢”根據《魏氏春秋》《魏記》和《世說新語》等書的記載,竹林七賢包括陳留阮籍、阮咸叔侄,河內山濤、向秀,祖居譙郡而寓居河內山陽的嵇康,瑯邪王戎,沛國劉伶。這也是后世較為一致的看法。但據史料上說,參與竹林之游的還有另外兩個頗為重要的人物,他們就是呂巽、呂安兄弟。呂氏兄弟是魏鎮北將軍呂昭之子。巽字長悌,曾任相國掾,依附于司馬氏,深得司馬昭的寵信;安字仲悌,氣慨不凡,不喜仕宦。二人與嵇康、山濤、向秀等有交往,尤其是呂安,還是竹林之游中的活躍人物。但是究竟二人是否屬于“竹林七賢”,學術界至今尚未有一致的定論“竹林”究竟在何地 “竹林七賢”既是以竹林而得名,那么就有必要對“竹林”所在地作一考辨研究歷史的陳寅恪先生在《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中,對竹林七賢之“竹林”二字作了這樣的解釋:“竹林七賢是先有七賢而后有竹林。七賢所取為《論語》賢者七人的事數,意義與東漢末年的三君、八俊等名稱相同,即為標榜之義。西晉末年,僧徒比附內典、外書的格義風氣盛行,東晉之初,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于七賢之上成為竹林七賢。”古時,天竺國有五精舍,竹林精舍即其一,傳為如來說法之所。陳寅恪先生以為竹林七賢之“竹林”,是僧徒比附佛教經典“格義”的結果,所謂“取天竺竹林之名,加之于七賢之上”,視竹林為烏有事實上,竹林不僅是實實在在的地點,是一個可供宴游的場所,而且其地理方位也是可大體確定的。不過,它并不如范壽康先生推定的那樣在懷縣(今河南武陟西南)“附近各處的竹林”,而是在嵇康的寓居地山陽縣,即今河南焦作修武一帶“竹林之游”的時間 “竹林七賢”生卒年可考者,只有阮籍、嵇康、山濤、王戎四人。阮籍生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卒于魏高貴鄉公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冬,享年54歲;嵇康生于魏文帝黃初四年(公元223年),公司宣傳片拍攝 景元三年(公元263年)被司馬氏殺害;山濤在“竹林七賢”中年齡最大, 生于建安十年,卒于西晉武帝太康四年(公元283年); 王戎是七賢中年齡最小的,生于魏明帝青龍二年(公元234年),西晉惠帝永興二年(公元305年)死于郟縣。向秀、劉伶、阮咸生卒年無考,生年約略與嵇康相仿,卒年皆不詳。向秀晉惠帝永康元年尚在世,劉伶永康二年還在,阮咸晉武帝咸寧太康間仍健在?!稌x書》七賢本傳雖多次提及竹林之游,但起于何時,結于何時,卻語焉不詳“竹林七賢”中嵇康死得最早,而王戎是七賢中年齡最小的。因此,竹林之游的時間,應是在王戎成年之后和嵇康遇害之前。據《世說新語》記載,王戎15歲時已與阮籍有交往,但此時畢竟年齡尚小,還正在其父王渾的保護下。王戎自己出去闖世界,是在20歲前后?!妒勒f新語簡傲篇》有著記載,王戎剛滿20歲,已可與長他24歲的阮籍舉杯對飲,杯觥交錯,具備了與其余諸賢“肆意酣暢”、“縱酒昏酣”的基本條件。因此,把竹林之游的起始時間定在王戎成年前后,大體是不會錯的。而此時正是魏齊王曹芳嘉平初年,這時的嵇康剛過而立之年,已堪當竹林之游的主持人。這四弄包括:《長清》、《短清》、《長側》、《短側》四首琴曲。前兩首的內容是借描繪雪的潔白無塵,以歌頌他所向往的清風高節。后世常把這四弄和《蔡氏五弄》合稱“九弄”。宋代的楊瓚曾向民間搜求這四弄的傳譜,結果應征了十多種,可見這些琴曲影響之深,流傳之廣。另有一首反映了老莊思想的《玄默》,據傳也是他的作品。此外還有《風入松》等。這些作品見于現存明代刊傳的譜集,但未必都是原作嵇康與阮籍都是反對司馬氏篡奪曹魏政權的名士。司馬氏后來改國號為“晉”,先利用“名教”來鞏固其統治,阮、嵇就提出“自然”來與之對抗,并對司馬氏一伙表示極大的蔑視。嵇康比阮籍更加鋒芒畢露,他“非湯武而薄周孔”,將矛頭直指當政者,為司馬氏所不容,終于遭到殺害,死時才40歲。臨刑之前,他先瞧太陽的影子,算時間還來得及,就要來一張琴,從容地彈奏了一曲他平生喜愛的《廣陵散》, 然后嘆息說:“昔袁孝尼曾從吾學《廣陵散》,吾每靳固之,《廣陵散》于今絕矣!”對于這首優秀作品無人繼承下來,表示無限的惋惜。以后人們往往把再也見不到的美好事物,稱之為“廣陵散”,把它當作“絕響”的同義語。當時還流傳了一些袁孝尼學琴、續曲的故事,以及嵇康如何學得此曲的神話。嵇康死后《廣陵散》其實并沒有絕響,反而得到更大的發展關于《廣陵散》《廣陵散》,又名《廣陵止息》,是一首曲調較為激昂的古琴曲。根據劉東升的《中國音樂史略》,《廣陵散》大約產生于東漢后期。據說,企業宣傳片制作《廣陵散》這一曠世名曲,因聶政刺韓相而緣起,因嵇康受大辟刑而絕世。因而古曲《廣陵散》的背后,實際上包含了聶政和嵇康的兩個典故《廣陵散》的各曲段分別為井里(聶政故鄉)、取韓、亡身、含志、烈婦、沉名、投劍、峻跡、微行,與聶政刺殺韓相的整個過程大致相切合。 在東漢蔡邕(蔡文姬的父親)的《琴操》里,聶政刺殺韓相變成了一則民間故事。聶政所在的時代大約過了600多年,西晉一位才智超絕、曠邁不群的人物,使《廣陵散》成為千古絕響。這個人就是“竹林七賢”中最有影響力的名士——嵇康嵇康曾被鐘會指責為“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他的獨立不羈,讓他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世說新語.雅量第六》中記載,“嵇中散(嵇康)臨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散》。曲終,曰: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于今絕矣!太學生三千人上書,請以為師,不許。文王亦尋悔焉。”即便有三千太學生上書“請以為師”,司馬昭也不允。為了鏟除異己,司馬氏早已族滅了曹爽、何晏等八家名門望族,要對嵇康這個名士下不手,又怎會手軟?《廣陵散》雖“聲調絕倫”,但歷來有人批評《廣陵散》“最不和平”,“憤怒躁急”,有所謂“臣凌君之象”。想必嵇康當時在刑場上以此曲來抒臆積郁于胸中的不平。嵇康臨刑時,中國第一部商業自然類紀錄片,神氣不變,但曲為心聲,只是不知嵇康面對大辟之刑時如何在 “怫郁慷慨”處,表現出“雷霆風雨”和“戈矛縱橫”的氣勢,從而以此曲作為對強權的最后反抗大家都在趕制古裝片,誰在嘩眾取寵,誰是真正推崇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精神,其實早在李安拍出《臥虎藏龍》,《英雄》《十面埋伏》《無極》等大戲隨即上臺的時候,我們就已經分出伯仲。“竹林七賢”的故事不好拍,這難題的解法,也不曉得李安這次怎么玩,總之,我們只在一旁做看客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