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五天速成方略 1、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浪潮》(DieWelle)的故事情節如下:一位叫文格爾的高中老師要去對一群生活在自由世界的無憂無慮的高中學生講授“獨裁專制”課第一堂課他就受到這些個性鮮明的孩子的嘲弄和抵觸。同學們不知道什么是獨裁專制,也不想知道,因為那玩藝和希特勒的法西斯一樣,離他們很遠了2、文格爾為了讓這些高中生理解什么是獨裁專制以及法西斯離我們并不遙遠這一道理,決定改變教學方式。他別出心裁,準備做一個“法西斯”實驗,把自己的課程變成“法西斯速成班”。當然,要實驗“獨裁專制”,最需要的是一個“元首”,作為老師的文格爾當之無愧,這一點同學們沒有意見3、文格爾老師是如何實行“獨裁”的呢?星期一,他面帶微笑地告訴眼前這些“坐沒有坐相,站沒有站相”的高中生如何利用課堂的空間實行對身體有益的呼吸和簡單運動,促進血液循環——這可比教授那些枯燥的“法西斯”有趣多了啊,而且,好幾個學生在照做之后果然感覺舒服多了,于是,越來越多的同學的興趣被調動起來,最后大家都開始按照文格爾的“命令”做促進血液循環的運動。隨后他們按照文格爾的要求,結束了課堂上東倒西歪的歷史,端端正正地坐好了…… 4、接下來的星期二、中國無人便利店遭遇Amazon Go,星期三等溫文爾雅的文格爾強調了紀律和團結,強調了大家要有集體主義精神,要互相幫助。這些話放在任何團體里,都是值得肯定的,尤其對這些從小散漫慣了的高中生,更是有一種嶄新的感覺。例如,弱者不再害怕被外班的流氓同學欺負,因為在集體主義精神下,文格爾這個班級同學團結如一,一致對外,就算你是強壯的大流氓,你能打得過整個班級的同學嗎?中國俗話怎么說的?一支筷子容易折斷,但一把筷子呢?當然,班上也有幾位同學對這種一下子改變了生活方式的做法不以為然,可他們馬上遭到了集體的反對。這個被同學們取名“浪潮”的運動,一下子顯示出了力量和效率的優勢。一些放學后無所事事的同學也找到了精神依托,不再精神空虛到處游蕩,開始為集體出謀劃策,組織活動,結果大家都被“組織”起來了…… 5、很快,有同學建議組織的人應該穿統一的服裝——啊,當他們穿上一樣的服裝之后,他們看上去是多么的平等啊,男同學不再有人穿高級名牌,有人穿得破破爛爛,差距一下子消除了;而女同學也突然發現,有了集體規定的統一制服,她們少了最大的煩惱:每天早上不用再為今天穿什么而絞盡腦汁…… 6、少數幾位認為這樣做太離譜的同學受到了更加猛烈的批評。這種批評來自組織里的同學,而不是文格爾,當這些反對“組織”的同學仍然不向“浪潮”靠攏的時候,他們受到排擠,甚至被“集體”趕走…… 7、這時的文格爾除了強調紀律和集體之外,仍然什么也沒有干,但由于全班的同學——也是“浪潮”和“組織”里的人越來越以他為中心,以他馬首是瞻,他的笑容越來越少,臉色越來越嚴肅。大概在第四天的時候,學生們已經忘記了這是一個實驗課,而我也感覺到文格爾已經從老師變成了“元首”。文格爾身上也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 8、為了擴大“浪潮”的影響,讓這個班級看上更像一個集體,有人建議“浪潮”運動應該有自己統一的手勢和標志。當手勢被選定后(一種在胸前劃一條波浪形的手勢),我們看到鏡頭中第一次做這個動作的學生們還有些不好意思,動作做得也不整齊,但在文格爾親切而威嚴的目光督促下,同學們反復練習,不一會,全班同學已經可以做得整齊劃一了……這個原本是有點游戲性質的實驗課,發展到這里幾乎讓所有的觀眾都會和我有了一種怪怪的感覺,包括那個整齊劃一的動作,不能不聯想到“Hi Hitler”的那個給世界帶來災難的納粹手勢…… 9、和任何一個集體一樣,這個集體少不了狂熱的積極分子,實際上他們比文格爾本人看上去要積極得多,6大戰略機遇匯聚“浪潮”的很多活動和動作都是他們建議和設計出來的。幾位積極分子利用夜晚把“浪潮”的標志刷到校園和城市的每一個角落,當這個班和其他學校比賽的時候,積極分子要求全體同學必須到場,一起高呼口號加油…… 10、文格爾的實驗課終于引起了他的女朋友(也是該校老師)和其他老師的警惕,她提醒文格爾,他的所作所為正在和這個社會的價值理念背道而馳,走得太遠了,一開始文格爾甚至狡辯了幾句,說學生喜歡他,尊重他,這有什么不對嗎?難道自己要像其他老師一樣,上完課就把學生丟在一邊,毫不關心?可是當文格爾發現一位學生由于太尊重和熱愛他,影視視頻制作而愿意犧牲自己的睡眠徹夜守在他的門外保護“元首”的時候,他終于感到了極大的不安于是,在五天過后的星期六,文格爾把穿戴一樣,做著一樣手勢呼喊同樣口號的同學們集中到大禮堂,讓加入“浪潮”組織的同學們談一下過去五天的感受。感受到集體主義魔力的同學紛紛說出自己的感受,找到了平等的感覺,成績不再重要!找到了新的關注點,新的興趣!找到了生活的意義!甚至找到了人生的目標……而當一個同學提出異議,對“浪潮”運動過去五天的表現進行嚴厲指責的時候,竟然遭到了所有“浪潮”運動參與者的群起而攻之,甚至被罵為“叛徒”,幾位積極分子最終把這位異議分子揪上了講臺看到這個場景,文格爾終于開口說:同學們,大家還記得五天前我們為什么搞“浪潮”運動嗎?其實,我們只是在搞實驗課,通過這個課,我想告訴大家什么叫法西斯主義,以及法西斯主義離我們有多遠…… 這個發生在美國的真實事件原本就到此為止,但作為電影,導演卻加了一個結尾:當一位“浪潮”積極分子猛然醒悟到自己準備全身心投入的“浪潮”只不過是一個教學實驗,只不過是一場夢的時候,他沖上講臺,開槍誤殺了扭送“叛徒”上臺的“浪潮”成員…… 在現實中,這個結尾并沒有發生,這場實驗課并沒有死人,老師文格爾也沒有被警察抓起來。它不但幫助膽小懦弱的小爛仔重拾生活信心,讓無依無靠的孤兒體驗到家庭般的溫暖,還使不可救藥的校園黑勢力團伙迷途知返,重回集體懷抱。它簡直就是80后迷茫一代的生活圣經,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世界大同的山寨版本,是應該被拍成德國版《奮斗》的經典青春勵志題材。影片最后拍成悲劇,兩名少年無辜死去,似乎都不是浪潮運動發展的結果,相反,觀眾很容易想到是浪潮的解散引起了校園槍擊案。沒有細致分析并著重表現浪潮的可怕之處,是這部還算不錯的片子的一大敗筆浪潮最大的特點,就是把個人融入集體的狂潮之中,一切個性均被抹殺,每個人都把自己完全交給集體。從此集體的裝束就是個人的裝束,集體的活動就是個人的活動,集體的思想就是個人的思想。相應的,集體的榮譽也是個人的榮譽,集體的成功也是個人的成功,集體的力量也是個人的力量,于是原來在各方面都一無是處的失敗者在集體中獲得了自尊心的滿足,原本沒有信仰的犬儒也似乎通過集體的目標找到了生活的意義,而原本孤獨無助的個人也有了集體這個強大而穩定的后臺,這些是浪潮對于其成員的魅力所在而浪潮對于集體本身,似乎更是百益無害的了。它把一個個弱小的力量合成一個巨大的拳頭(詳見葫蘆七兄弟合成金剛葫蘆娃),砸向它的反對者,砸向猶太人,砸向帝國主義,砸向藏獨臺獨,砸向法國人,砸向日本人,砸向浪潮所指的任何敵人。“稍有常識的人都會看出”,如果浪潮的“鐵騎繼續前進,那些螳臂擋車的匪徒,難道能夠阻擋得了嗎?!” 要維持這樣一個強悍的組織,就必須統一思想。3非農攜美聯儲強勢來襲,統一思想有兩個方面,一是樹立權威,二是控制言論。前者導致獨裁,后者限制自由,浪潮之惡由此產生。由于限制自由,反對者被鎮壓或隔絕,作為思想權威的獨裁者就成為左右浪潮發展的主要力量,這時整個浪潮實際上只有一個人,其他人都是他的復制品,這個人說要煉鋼,復制品們便砸鍋賣鐵地煉鋼,這個人說要革命,復制品們便群情激昂地革命,這個人說改革開放了,復制品們便歡天喜地地走進新時代,這個人說要耀我國威,復制品們便同一個夢想迎奧運。假如有一天這個人說要收復臺灣,毫無疑問,復制品們便摩拳擦掌,準備為了某個“神圣不可侵犯”的觀念,殺掉或者犧牲掉自己口口聲聲所謂的“同胞兄弟”。你看,問題就在于,浪潮所導致的結果,往往取決于其領導者的個人意志,一念天堂,一念地獄。據我所知,能在廣大復制品中脫穎而出,成為浪潮領導的,大多也不是什么好鳥,而這只壞鳥所造成的破壞,則必然是毀滅性的。浪潮就是納粹,浪潮之惡就是納粹之惡,當你意識不到他的壞處時,就是它最可怕的時候在復制品之國,復制品們每隔幾年就會召開一次全國復制品代表大會,新一任復制者在大會上舉行登基典禮,此后復制者會提出一個被稱之為“偉大的復制者理論”的理論,影視視頻制作全國上下迅速掀起一股學習偉大理論的熱潮,復制品們每晚七點準時坐在電視機前觀看復制者的一舉一動。在這里,威脅已被口號咬碎,天邊升起火紅的太陽,復制品們每天的工作就是復制,鮮艷的國旗下他們喃喃自語:再造一個馬克思,再造一個恩格斯,再造一個斯大林…… 哦,差點忘了,復制品們甚至還能上網,他們會在看完《浪潮》之后,在豆瓣上說,看不出浪潮有什么壞處,因為復制品們似乎覺得,復制者不會利用復制品們組成的金剛葫蘆娃去做壞事呢。請中央放心,復制品情緒穩定致命的啟蒙 1967年,美國加州一所高中,歷史教師羅恩.瓊斯(Ron Jones)為了讓學生們明白什么叫法西斯主義,搞了一場教學實驗。他提出鏗鏘有力的口號,“紀律鑄造力量”、“團結鑄造力量”和“行動鑄造力量”,用嚴苛的規條束縛學生,向他們灌輸集體主義,要求他們絕對服從,遵守紀律。令人驚訝的是,學生們非常順從,步調一致地投入其中。他們精神抖擻,穿上制服,做課間操,互相監督,很快凝聚成一個新的團體。他們給這個團體命名為“浪潮”,還設計了一個標志性的動作:手臂從右往左,劃出一個波浪狀的曲線。學生們沒有意識到自己越來越像納粹分子,他們發傳單,印貼紙,拉攏新的成員。只用五天時間,這個班就由20人變成了200人。最后,瓊斯在學校大禮堂召開了一次大會,放映了一部第三帝國的影片:整齊劃一的制服和手勢,影視視頻制作集體狂熱的崇拜和叫囂。學生們面面相覷,羞愧不已,沒想到自己這么輕易就被操縱了,心甘情愿地當了一回沖鋒隊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