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第一出品和第二出品的區別
影視藝術是影視融合背景下的影視藝術的結合。然而,就目前影視創作的現狀而言,影視并沒有真正融合。筆者認為,影視融合的真正形式是傳統的電影制作機構參與電視節目的制作,電視節目機構也參與電影故事片的制作和發行。到目前為止,中國各級電視臺都沒有投資制作故事片。據說中央電視臺曾經決定每年投資數千萬元支持國產電影,但是這個決定的執行情況并不明朗。國家主管部門通過行政命令將中央新聞紀錄片制片廠和北京科教電影制片廠移交給中央電視臺。然而,這兩個電影制片廠并沒有成為電視臺的電影制作機構,而是演變成電視臺的兩個電視節目制作中心。央視通過購買節目來管理它們。國家電影工業管理局下屬的電影衛星頻道節目制作中心(電影頻道)被稱為CCTV 6,但它不隸屬于僅提供廣播服務的CCTV。在電影頻道建立之初,主要節目是播放各個時期各個電影制片廠的電影故事片。隨著頻道運營的成熟和觀眾的不斷需求,電影頻道開始制作一些與電影相關的電視欄目節目。1999年,由于電影來源減少,電影頻道開始投資制作電視電影(一種為電視臺特別制作的電影),在電視上播放。與此同時,電影頻道憑借豐厚的廣告收入獲得巨額利潤,并先后參與投資《春天的幻想》、《我的1919》和《從空中走出來》等主題電影故事片。電影頻道的運營可以說是影視融合的雛形,未來可能會發展成為中國影視業的巨頭。但是,在現階段,由于行業法規不完善、行政干預等因素,電影頻道不是一個真正的電視節目制作機構,也無權制作電影故事片。適應影視制作分離體制的影視教育體系也呈現出分離狀態。北京廣播學院曾經隸屬于廣播電視系統,是中國電視教育中唯一的高等教育機構。北京電影學院曾經屬于文化系統,是中國電影教育中唯一的高等教育機構。自廣播電影電視部成立以來,兩個學院已經統一,但在影視教育方面沒有交流。1995年,北京電影學院開始計劃設立一個電視部。1996年,它招收了第一批本科電視節目制作學生。1998年,電視部的成立被擱置。96級本科電視節目班轉到導演部學習,培訓方向肯定是紀錄片導演。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負責紀錄片教學的孔杜副教授說:“電影學院導演系增設紀錄片專業是適應影視產業整體發展的一項舉措。”據筆者了解,在過去的十年里,國內電影的票房直線下降,各國電影制片廠的產量都在萎縮,電影學院的畢業生已經將目光從原來的電影制片廠轉向電視臺、一些非政府的影視節目制作機構、廣告公司等。電影學院希望建立一個電視部門,建立一個電視教育系統,擴大畢業生的就業渠道就是在這種背景下采取的措施。雖然設立電視系的愿望失敗了,但在電影學院的導演系,本科生在三年級后被分成三個專業方向。一個是傳統的故事片導演,另一個是紀錄片導演,第三個是電視節目導演。應該說,電影學院已經認識到影視融合的大趨勢,并根據這一大趨勢對專業教學進行了相應的調整。讓我們看看中國電視人的搖籃北京廣播學院,它向中國電視業派出了大量的記者、播音員、主持人、攝像機、節目導演和制片人。隨著電視的普及,觀眾對電視節目的需求越來越高。尤其在中國,觀眾有看電視劇的傳統。電視劇占全部電視節目的五分之一以上。然而,廣州學院對電視制作人才的培養在這一領域的影響力遠不及電視新聞、廣播、紀錄片和欄目節目。原因是,雖然廣州學院從1979年開始招聘電視導演,但該專業的培養目標并不十分明確。所有與電視相關的導演都包括在培訓中,沒有教師專門研究培訓電視劇導演的基本方法和步驟。其次,由于只有導演和攝像專業,而沒有表演、錄音、美術和電影制作等其他電視劇制作專業,學生很難在學校進行系統的電視劇制作實踐。與此同時,學生也很難在畢業和進入社會后,以團隊的形式聚集創作力量,拍攝有影響力的作品。第五代中國電影之所以在世界上有廣泛影響,是因為這個創作群體的主要成員是來自大學的學生。概念易于溝通,創作思路統一,作品批量投放社會。楊揚,與第五代電影導演同代的電視劇導演,畢業于廣州學院導演專業,79年級。1998年,她因執導電視劇《牽手》而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可以說,她的名氣比第五代電影導演晚了大約14年(第五代的先鋒作品《黃土地》誕生于1984年)。2000年1月,在廣州大學電視學院影視藝術與技術系成立大會上,校友楊洋感慨萬千地說,多年來,他一直有一種孤軍奮戰的感覺。他羨慕電影電視學院的同事,他們經常作為同學一起工作,因此在創作之外消耗的能量少得多。目前的影視教育似乎是一個明智的舉措,以組建一個軍隊團體為培養目標,讓畢業生在進入社會后盡快取得成績,從而擴大學校的社會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