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觀構造地域文化運用高速的城市建設導致景觀的趨同現象和千城一面的雷同化現象嚴重,各地原來鮮明的景觀特色正在消失。在這樣的城鎮化沖擊下,城市建設如何保持自己鮮明的特色已經成為不可回避、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特征,從地域文化中提煉發掘有益的“基因”,創造出有特色和生命力的城市景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1地域文化概念的界定關于地域文化的界定紛繁不一。有人認為,地域文化是以地域為基礎,以歷史為主線,以景物為載體,以現實為表象,在社會進程中發揮作用的人文精神[1]。也有人認為,地域文化是文化地理學的核心概念,一方面,指客觀的地理空間單元,具有特定的空間趣味和形態特征;另一方面,地域空間又是一種主觀的建構[2]。地域文化作為一個國家或民族文化體系中的一個子系統,一般是指特定區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傳承至今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是特定區域的生態、民俗、傳統、習慣等文明表現。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與環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獨特性。地域文化是城市生存和生長的土壤,企業宣傳片制作不同的地域之間存在著深層次的文化差異。它帶有歷史傳承性,是一種有機融合歷史和現代文明,體現地方人文和自然的文化模式。美國著名城市規劃師沙里寧說過:“城市是一本打開的書,從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負。”地域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同時隨著本土文化的沉淀,不斷地創造和改變著。發揮地域性景觀文化與生態平衡的適應性是地域文化景觀的重點之一2地域文化理念下的城市景觀設計 2.1理念篇 2.1.1尊重自然環境,因地制宜打造城市的地域景觀特色自然環境是創造地域性景觀的物質基礎。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自然條件,進而產生不同的城市形態特征。因此,城市景觀設計要繼承與體現自身的地方特色,首先應先尊重自然條件:包括尊重地形,尊重當地氣候,尊重當地的植物、動物。風景秀麗的杭州市、桂林市和北戴河市是具有山形水勢和自然環境特色的城市;森林資源豐富的牙克石市、伊春市是具有綠洲特色的城市;熱帶海濱的三亞市是散發濃郁熱帶風情的城市。設計師要在充分了解地域自然環境的基礎上,整合地域自然資源并結合現代手法和材料,才能創造出反映地域特色的景觀、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的完美畫卷。構成地域自然環境的要素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所以在融入全球化的同時,設計師的設計思維也應是動態的、發展的、具有前瞻性的,要根據城市自身的自然狀況、氣候條件、企業宣傳片制作風俗習慣、文化傳統、經濟條件等進行創新。不僅要了解場所的自然信息,也要注意地域的自然結構。我們必須展示全球文化整體發展中的中國地域特色特征,揭示中國地域文化的真實根源。要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資源,發揮自然、地理風貌優勢,保護和開發地方人文景觀資源,建設獨具地方特色、彰顯地方文化的城市景觀。同時,城市景觀特色的形成都要依賴于一定的物質經濟基礎。城市景觀特色的建設不能脫離實際,貪大求洋,不能過于超前,超越城市的經濟實力2.1.2延續歷史文脈,保持富有記憶的城市景觀特色厚重的文化底蘊是一個城市獨有的特色。城市之所以能持續發展到現在,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歷史文脈得到了保護和延續。城市中現存的古代遺址、傳統建筑、歷史街區,以及民間藝術和市井生活,都是構成一個城市記憶的重要因素,記錄著一個城市的滄桑歲月。愛默生說過,“城市是靠記憶而存在的”。馮驥才也認為,“城市和人一樣,也有記憶,因為它有完整的生命歷史”。從這個意義上說,越是歷史悠久的城市,其文化積淀越是深厚,生命體系越是完整。正如生命體的發展離不開遺傳信息的傳遞,城市的發展也離不開它的歷史文化傳統。城市的生命與性格、歷史與記憶就存在于城市的每一寸肌理、每一方土地、每一座建筑、每一條街道、每一片城市空間中[3]。保存城市的記憶,保護歷史的延續性,保留文明發展的脈絡,是現代城市發展的需要。比如,海口的騎樓老街,就是濃縮了海口百年歷史、具有濃郁南洋風情的老街,集中體現了海南人的文化創造智慧,至今保留著市井生活氣息,也是南洋文化在這座城市積淀最好的見證。因此,延續南洋文化的歷史文脈,將再次成為支撐海口未來發展的文化底蘊。延續歷史文脈,不等于復原傳統文化,更不能走向復原的極端———復古。要以發展的觀念來看待傳統的繼承,在傳承傳統中必然要有所取舍,將傳統中最具生命力的部分與城市景觀的現實及未來發展相結合。打破狹隘、封閉的傳統觀念,結合全球文明的最新成果,用適宜的技術和信息手段來詮釋和再現傳統文化的本質,將最具特色的傳統設計手法轉換成現代視覺表像下的嶄新空間形式,最終把傳統的內在精神、地域形式轉換成當代世界的設計語言,力求反映更深的實質和精髓2.1.3全球化與地域性、現代化與本土化的交融共生的城市景觀在全球化文化交流的碰撞與沖突中,必須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歷史與文化,做到對傳統文化、本土文化的真正尊重。現代城市應該是一個多種文化的共存體,在城市文化的組成中,必然既有本土文化,又有外來文化;既有現代文化,習近平訪塞波烏三國并出席上合峰會!又有傳統文化;正所謂為是琳瑯滿目、錯綜復雜、矛盾重重,但又多樣統一。這種新與舊、中與西文化的共存,有它的必然性和規律性,我們可自覺地認識和利用這些規律來創造獨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全球化不再僅僅是一個單向的文化趨同的過程,所以完全沒有必要將全球化和地域性對立起來。民族文化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融匯到全球文化中,國際文化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滲透到民族文化中。在這種交流與互補的過程中產生了一種非此非彼,亦此亦彼的新質———“跨文化”產物。這種新質既含有地域文化的遺傳基因,又汲取了全球文化的營養物質,表現出一種蓬勃的生命力和強勁的活力。本土文化只有吸收現代文化的精髓才能確保其發展的潛力,現代文化只有融入到本土文化中才能被接受認同,杜絕外來文化或是放棄自身文化都是不可取的。在現代社會中,要以一種和合的方式而不是同化的方式去解讀城市景觀。在城市設計中既要學習別國的先進理念和技術手段,又要發展這些理念和技法,使它們融入到地域文化中,真正形成本土景觀的現代化,現代景觀的本土化2.2實例篇 2.2.1麗江古城之魅麗江古城坐落在玉龍雪山腳下,始建于宋末元初,古城總面積3.8km2,影視編導畢業論文,現有6000多住戶、近3萬人口。麗江古城以其曲折有致的水系和高低錯落的街巷民居建筑構成了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從城市布局看,麗江古城有別于中國任何一座古城。中國的古城講究中軸對稱,很多傳統城市,前面是牙城,后面是市場,左邊是衙門,右邊是城隍,左邊是文廟,右邊是武廟,完全是按照儒家思想來的。麗江古城的街道卻沒有中軸,不規則,更不對稱,且無城墻。它以四方街為中心,在這個露天集市周圍,影視視頻制作道路向四面八方放射而出,密如蛛網,構成了古老的街巷網絡。同時為防止寒風襲擊,古城的街道很少筆直貫通,并且墻角多采用圓弧而非直角,便于人畜行走,也減少了對人心理上的沖突。經過大地震的劫難與洗禮,修復重建的麗江古城宛如涅槃的鳳凰,顯得更加美麗動人。城市再開發,突出了象征這個城市歷史痕跡的密集的“古城水街”———震前、震后的居住方式及近鄰關系的風格。麗江古城是納西民族吸納漢、網友熱議美式中餐是正宗的中國菜。白、藏等多民族文化文明的結晶,呈現出民族文化的多樣性、統一性和互補性。如今的麗江古城既保留了傳統街巷的空間格局、古色古香的民居建筑來追敘日常的生活場景,同時又體現了與時俱進的時代氣息,充分體現了可持續的生態觀,是地域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下的城市設計的成功典范[4]2.2.2蘇州城市之美蘇州城市的景觀特色可以概括為“風雅吳地,水墨江南”。這種城市風貌特色是獨一無二的,是這個城市幾千年的文化積淀與地域特色的寫意。從蘇州的園林到小橋流水的水巷,從深家大宅到城市街道,無一不滲透著這種水墨淡彩的氣質。因此,貝老設計的蘇州博物館便突出了一個“雅”字和一個“水”字,“雅”是精神的氣質,“水”是物質的元素。蘇州地區少山而多水,因此城市與水的結合,建筑與水的融合,均是反映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也是古人樸素的生態城市觀的反映。蘇州新的總體城市設計更是將古城區的“古”,老城區的“融”,高新區特色為“新”,相城區的“水”,工業園區的“洋”,吳中區的“文”,發揮得淋漓盡致,并通過邊界、通道、開敞空間等系統建設引導,以及結合空間、實體與功能的片區建設引導,將中國園林的傳統文化予以再創造,強化了整體結構和片區特色,體現了濃濃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天人合一”的生態城市發展理念[5]。城市景觀特色規劃在城鎮化背景下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正面臨著一個充斥著各種干擾的創作環境。城市規劃師、景觀設計師和建筑師要在新世紀規劃出城市景觀的各自特色,就必須依托于本民族的傳統,繼承和發展傳統,同時以開放的心態學習、借鑒外國景觀規劃設計優秀理念,并結合城市的地域特點,建立一種富有地域特色和時代特征的城市景觀[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