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倉日報發(fā)表散文老屋與新村這是個統(tǒng)一規(guī)劃自主建造的農民新村,建造者可在規(guī)定的長寬高范圍內,按照自己的藍圖任意建造。大多是中西合璧的尖頂房,也有古典園林式的翹檐房,瓦有紅的、藍的、灰色的,外墻有灰白、米黃、街頭攝影中的三十六計粉紅相間的。新村的房子經過幾年建造,已頗具規(guī)模,且越建越好看著新村內寬敞漂亮的單體別墅,我不禁眼熱起來。因我家八十年代初建的老屋已成了名副其實的危房,按照有關政策規(guī)定,我為健在的母親寫了危房拆遷進新村的申請,被批準后就著手建房。我汲取了全市和周邊地區(qū)農村別墅的優(yōu)長,很快設計出初樣,請建筑工程師畫出了圖紙。經過一年多建造和裝修,嘗夠了甜酸苦辣,新居終于建成了我經常來回于新村與老屋之間。從新村到老屋只有一公里,往北一段路是我上小學和初中走得最多的路,當時是雨天泥濘得出名的“爛長涇”,如今已是一條寬敞平坦的水泥路,路東側是一排高高的水杉樹,一條清亮的小河仍隨路流淌著。它留下了我多少難忘的記憶啊。記得當年大隊在這條河里舉行過一次游泳比賽,我國女性社會保障論文,從小就喜歡游泳的我成了參賽者之一,其中有兩個人實力較強,一位是漁民出身的青年,一位是經驗豐富的大隊領導。隨著一聲開始的哨音,我用自由泳姿勢一下子游在大家的前面。那位比我大幾歲的漁民出身的青年,看我超過他太遠就棄權了,而那位大隊領導則不快不慢地游在我后面。游了不到一半,我漸漸感到力不從心,但還是努力堅持著。大約游了三分之二,大隊領導就趕上了我,我雖然奮力前游,但還是眼睜睜地看他超過了我。得了第二名的我,從此記住了不能太迷信權威,做事要留點后勁因為對這段路的一草一木太熟悉了,自然被我寫進了長篇小說《小鎮(zhèn)美女》的開頭,即金華下鄉(xiāng)的那段路。往西拐是一條水泥支路,路北側是過去的大隊部所在地,也是大隊小學校的所在地。我曾擔任過一年小學民辦老師,現(xiàn)在大隊部、小學校已搬遷,只留下一片空地,但抹不掉的是昔日當“孩子王”的記憶。往前走是一個菏花池,愛旅行ITRAVEL,我曾以它為背景,寫過一篇散文,反映了農村改革開放后的巨變。央視熱播法治中國紀錄片觀后感,往北就進入我家所在的村民小組,影視視頻制作過去叫衛(wèi)星生產隊。路過一條水泥橋(過去是大石橋),橋西是我的外婆家,可惜我出生前外婆就去世了,倒是十多年前去世的外公給我留下了不少美好的回憶。往北二百多米,再往東一百米,就是我家的老屋。我在老屋度過了15年青少年時光。老屋是祖父手里建的四合院,雖然到八十年代初父親拆除老屋建了二上二下農樓,可留在我記憶深處最多的還是四合院老屋,那秋天晚上雨打瓦楞刷刷刷的響聲,清晨屋后竹林清脆的鳥鳴聲,春天一對燕子在客堂前梁上做窩的呢喃聲,成為我永遠的青春記憶如今老屋已成了一片廢墟。老屋農樓拆除那天,我不僅感慨萬千。影視視頻制作沒想到,我成了老屋的拆除者,父親如果還健在,他不知會怎么想?好在新居與老屋已今非昔比,無論從外觀和內質都有了明顯的飛躍。新居不僅有寬敞的面積和漂亮的外觀,而且有了不少現(xiàn)代化設施。我來到新居陽臺,往東能望見太倉港區(qū)38層大樓的雄姿,往南能望見岳王鎮(zhèn)母親河——楊林河流向長江的瀟灑,往西彺北是一幢幢樣式各異的鄰居別墅,往南是一個河灣,如果經過改造,將來肯定是個漂亮的湖泊。新居的東面原是金色的麥田,現(xiàn)在挖掘機、推土機正在隆隆地作業(yè),影視視頻制作按照鎮(zhèn)、村的規(guī)劃,即將誕生一片新的拆遷戶別墅群經過幾輪鎮(zhèn)村合并,我家所在的項門村的村名已沒有了,但這個開始以項門村民拆遷戶為主的新村仍被命名為項門新村,留下了人們永久的記憶。作為伴母親住進項門新村的新居民,我經常碰到一些老熟人,又會看到一些新面孔,還有一些不認識的孩子。我回來得多了,不熟悉的人們也漸漸與我熟了,知道我是從這里農村走出的,當兵18年在北方走了一圈,轉業(yè)回鄉(xiāng)工作24年之后,即將退休又回到他們中間,這是很自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