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即將到來的對華戰爭導演 “我不會說我的意圖是防止下一場世界大戰,因為只有人們團結起來共同行動,才能阻止戰爭。”12月15日,導演紀錄片《即將到來的對華戰爭》的澳大利亞調查記者約翰.皮爾格(John Pilger)在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這樣說近日,在英國獨立電視臺(ITV)和“今日俄羅斯”(RT)播出以來,這部紀錄片在英國和國際范圍內引起了關注。這不僅是因為皮爾格此前已拍過59部紀錄片,在亞太地區經驗豐富,還因為該片的片名極具話題性,關照了人們對中美關系里不確定因素的擔憂“在短短幾年內,中國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力量,而美國是世界上最強的軍事力量,旅游文化孤島現象研究!在每個大陸和海域都有基地、導彈和軍艦。美國政府說中國對美國的強勢是個威脅,但誰是真正的威脅呢?”帶著這樣的問題,皮爾格在兩年多的拍攝時間里走訪了中國、美國、日本、韓國、馬紹爾群島等國家,企業宣傳片制作采訪專家學者、政府官員,以及許多見證和反對軍備競賽的普通人他回顧了美國從美蘇冷戰到奧巴馬“重返亞太”期間在亞太地區的軍事擴張。譬如1946年起美國在太平洋馬紹爾群島進行的為期12年的核試驗。正是首場針對比基尼環礁的轟炸給了法國工程師路易斯.雷德為“比基尼泳衣”命名的靈感。象征著和平年代的比基尼泳衣其實源于冷戰中的軍備競賽,但當年居住在馬紹爾群島的女性卻沒有機會穿上比基尼泳衣,因為她們許多人在核輻射的危害下患上了致命的癌癥而冷戰的結束并未終結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存在,皮爾格將矛頭指向了奧巴馬政府的“重返亞太”政策,稱中國成為了美國擴軍的“假想敵”。盡管皮爾格沒有在影片中提出美國準備與中國開戰的直接證據,但面對中國的崛起和美國持續的遏制政策,組圖震撼你的感官視覺 世界十大頂級情色影片,這位生于二戰期間、在冷戰中長大、報道過越南戰爭的資深記者發出了警告:“再也不要,這句話對我們所有人都有很急切的意義。” 皮爾格:這部影片的三分之一由英國獨立電視臺(ITV)出資,剩下的則來自洛根基金會(編者:美國一家資助社會公平、學術研究、藝術創作及調查新聞的基金會)、伯莎基金會(編者:一家資助社會公平項目的基金會)和眾籌活動。澳大利亞SBS電視臺也是出資方之一澎湃新聞:您在片中采訪了美國負責東亞和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丹尼爾.拉塞爾(Daniel Russell)。美國官方是如何看待這部紀錄片的?您在拍攝過程中有沒有遇到阻力?皮爾格:助理國務卿丹尼爾.拉塞爾在影片中否認了美國在澳大利亞有軍事基地,但其實美國是有的(編者:松鼠谷Pine Gap國防衛星監視基地由美國和澳大利亞共同運作)。除此之外,我不會向政府征求對我影片的回應。我確實遇到了許多阻力,尤其是在美國。美國國防部拒絕了我的采訪要求。網友憶十年公交變遷 望發展再加速,我們還收到了一封信,說這部影片“對美國軍隊不利”。公司宣傳片拍攝這完全正確紀錄片《即將到來的對華戰爭》劇照,美國國內外的基地數量數以千計,遍布各大洲澎湃新聞:這部紀錄片的目標觀眾是哪些人?您認為您成功影響到他們了嗎?皮爾格:我的目標觀眾是所有人,所有的階層。普通人有權利獲取信息。我不會說我的意圖是防止下一場世界大戰,企業宣傳片制作因為只有人們團結起來共同行動,才能阻止戰爭。這部影片確實在英國和世界各地都吸引了許多觀眾,在中國也引起了強烈的興趣,尤其是在社交媒體上澎湃新聞:您片中陳述的事實并不是完全的秘密,比如在網上也可以查到關于比基尼環礁核試驗的信息。但大多數人似乎都對這些不太了解,沒有把這些作為反對美國軍事擴張的證據。為什么人們忽視了這些歷史?皮爾格:僅僅在網上搜索是無法充分了解比基尼環礁和馬紹爾群島的,只靠上網查是懶惰的行為,而且侮辱了當地那些遭受了巨大創傷、掙扎抗爭而且充滿堅忍精神的人們。人們之所以不夠了解美國的行為,是因為新聞媒體沒花足夠精力去挖掘——他們認為馬紹爾群島不夠重要紀錄片《即將到來的對華戰爭》劇照。影片中提及,1962年美蘇古巴導彈危機時期,琉球群島美軍基地的核導彈基準備著全部發射澎湃新聞:盡管您的影片起初是回應奧巴馬政府“重返亞太”戰略中對亞太地區的軍事部署,但最后不可避免地提及了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對中國的強硬言論。您對特朗普政府下的中美關系怎么看?皮爾格:特朗普對中國的態度是模棱兩可的。他在商業方面頗為欣賞中國,但也需要表現出他對中國的反擊,特別是在那些在美國看來不公平的貿易協定方面。他在臺灣問題上玩火,但他是認真的嗎?這很難說。“讓中國感到緊張”,可能這就是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