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創造MPA教育品牌的若干探討本文認為,對優秀生源的吸引力和培養能力是打造MPA品牌的關鍵,處理好擴大MPA辦學規模與穩定辦學質量的矛盾、協調好MPA教育內容與公共部門管理方式不對稱的矛盾,是打造MPA品牌的重要內容。以此為基礎,本文對如何打造MPA品牌提出了具體的對策。我國公共管理者隊伍的現狀(僅政府公務員就有540萬,其中年齡35歲以下的占40%,具有公共管理類專業研究生學歷的比例很低)表明,MPA教育對于建立一支高素質、產品宣傳片—“理工雷科” 企業宣傳片制作-理工雷科專業化的國家公務員隊伍,提高各級政府和其他公共組織治理社會的水平,具有重大深遠的意義。總體上看,MPA教育作為一個市場化程度較高的新的職業教育類型,在我國經過近3年的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和經驗,也產生了一些問題。鑒于MPA教育在培養公共管理專門人才中的重要地位,作為MPA教育的參與者和管理者,我們深切地感受到,MPA教育只有被打造成中國公共管理教育乃至所有職業研究生學歷教育中的優秀品牌,才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承擔起它應承擔的歷史重任。基于這一理念,本文從當前MPA教育的實際出發,就如何打造MPA教育品牌提出幾點看法一、打造MPA品牌,關鍵是對優秀生源的吸引力和培養能力 MPA教育能培養出優秀公共管理人才的一個重要前提,是能夠從現有的和潛在的公務員人群中吸收到優秀生源。但近幾年的實際情況是,MPA教育對優秀生源的吸引力呈下降趨勢統計表明,MPA舉行全國聯考三年以來,報考人數迅速下滑:2001年報考人數達到1.2萬人,2002年下降到9000人,到2003年更是下降到6000人1。寒門再難出貴子讀后感,與報考人數下降相聯系的,是各招生院校的入學錄取分數線也在下調。反映在各高校的招生上,除2001年外,2002年及2003年的報考人數集中在24所試點院校中的少數幾所院校,以至大部分招生院校報考人數較2001年大為減少,有的招生院校甚至出現報考人數不及招生計劃數的尷尬局面為什么社會考生對MPA的報考熱情迅速地由熱轉冷?原因是復雜的,歸納起來,大體有以下幾方面1.有關政策不到位和不配套作為專業學位教育的MPA,公司宣傳片拍攝現有的規定是:學員畢業后只有學位,沒有研究生學歷;而現在的公務員人事制度,主要以學歷為標準,這就使得兩者不相銜接。由于學歷所涉及的是任職資格準入問題,沒有學歷,MPA畢業生就不具有在重要部門和崗位上任職的前提,因此,MPA學員畢業后不能獲得研究生學歷這一點,就使不少本來有意接受MPA教育的公務員失去興趣,轉而去尋求與自己所從事的公共管理職業關系不大、但有學歷的其他研究生學位教育。另外,目前非公務員身份的MPA畢業生沒有一條進入公共部門任職的“綠色通道”,也影響了非公務員中的優秀人才報考MPA的積極性。但MPA學員與MBA學員在經濟承受能力和對經濟回報的預期是存在差別的:MBA學員來自市場部門,對讀MBA有較高的經濟回報預期;而MPA學員按規定必須80%以上來自公務員,畢業后回公共管理部門也不存在高薪預期。由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牽頭、在讀MPA學員參與完成的一項調查表明[2北京大學全國MPA教育狀況調查報告,北京大學首屆全國MPA論壇論文匯編,2003.]2,怎樣拍一部超級英雄電影,在讀MPA學員中的73%年收入在3萬元以下。可見,如果沒有其它經濟資助,MPA的學費負擔是所有考生的一個不小的壓力,如果考慮到MPA在學期間的交通費、住宿費、參考資料費等,讀MPA的費用還會上升。因此,學費是許多考生尤其是經濟不發達地區考生在報考MPA不得不考慮的關鍵因素之一。但是,目前針對這種在職學習做出的制度性安排才剛剛開始。影視視頻制作可以說,MPA學員從報名、入學到學習的過程都面臨不少困難4.試點學校在提供符合MPA特點的教學上普遍存在困難 MPA教學作為一種教育類型在我國的迅速鋪開,參與辦學試點的高校或多或少都有些準備不足。集中的表現就是在師資、教材、教學方式和教學管理上,難以適應實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以研討班、案例分析、模擬訓練和社會調查為代表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還難以全面鋪開。這就使得有些MPA學員產生某些看法,認為目前的MPA教育特點不鮮明、優勢不突出、金錢精力等投入與回報的“性價比”還不盡人意,這也對后面MPA的報考工作產生了一些不利影響另外,目前MPA的入學考試大體上還屬于對指定參考書目死記硬背式的考試,而這種考試制度不利于那些因工作繁忙復習時間不足、但實際能力很強的優秀考生脫穎而出顯然,以上這些問題不妥善解決,MPA的報考就難以踴躍,吸引優秀生源就只能是一廂情愿二、打造MPA品牌,重點要處理好兩對矛盾從近幾年的MPA辦學實踐看,在打造MPA品牌方面,存在以下兩個突出矛盾: 1.擴大MPA辦學規模與穩定辦學質量的矛盾 MPA教育是隨著社會轉型而出現的社會管理模式的產物。公共管理的法制化、科學化和現代化,要求大批新型的、高素質的公共管理人才脫穎而出。與這種需求相適應,相關各方表現出很大的熱情:從考生看,都希望通過MPA學習成為這支新型人才隊伍中的一員;從參與MPA辦學的各高校看,由于開展MPA教育具有明顯的經濟收益(通過收取學費)和社會效益(能增加校友資源和學校的知名度),都有辦學并不斷擴大辦學規模的積極性;從政府看,也希望通過MPA教育,盡快培養出更多的公共管理人才。但問題在于,從專業水準的角度看,目前國內真正具備MPA辦學能力的學校為數不多,而且,這種辦學能力的形成與計算機室、案例室等硬件設施的配置不同,需要一個相對緩慢的積累過程。然而,在目前的體制下,參與MPA教學的各方都熱衷于MPA辦學規模的擴大:有可能躋身于MPA試點的學校,都在四處活動,公司宣傳片拍攝力爭分享MPA教育這塊蛋糕;進入了試點的學校,都在盡力地擴大招生規模。政府有關主管部門在宣布第一批24個MPA試點學校(其中不少學校在試點之時甚至沒有公共管理專業)后不到3年,意猶未盡地將試點學校由24所一下子增加到47所。部分考生和學員,為MPA的“光環”所吸引,力圖用權力和金錢來“套現”MPA文憑,也為MPA增加了幾分虛火。與這種MPA教育“大干快上”的熱潮相比,人們對MPA辦學質量的關注就要少很多。迄今為止,仍缺乏保證MPA辦學質量的制度性約束。可以說,事態的發展使人們不得不產生這樣的擔憂:中國MPA教育會不會重蹈中國MBA教育在泛濫中貶值的覆轍?這是中國MPA教育發展中的一個深層次矛盾。眾所周知,MPA教育是西方社會的“舶來品”。如同MBA教育產生于對職業經理人的巨大需求一樣,MPA教育也來自于公共部門尤其是政府部門職業化過程中對職業官僚——文官的需求。MPA教育作為一種職業教育,強調的是公共管理作為一個職業活動應該具有的職業責任和職業技術,關注的焦點不是權力的運用而是組織活動效率的提高。應該說,西方社會的MPA教育是與建立在西方成熟的市場體制之上的公共部門對人才的要求相適應的。因此,MPA教育培養的不只是純技術層面的、無差別地用于所有社會環境的人才,而是適用于以法制、民主和效率為特征的公共管理環境的人才。反觀我們的社會,由于正處在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階段,我們的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門,也在由與計劃管理體制相適應的權力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但就目前而言,以政府為代表的公共部門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權力機關,其管理理念和方法在總體上也是傳統的居多。這種情況使得MPA教育的理念和主要教學內容對我國目前的現實而言,具有某種超前性,即MPA教育所培養的人才與當前公共管理環境的契合度不高,它更能適應的是公共部門未來的需求而不是當前的需求。MPA人才培養規格與現實的這種反差,使MPA畢業生的實力和潛力往往得不到充分發揮,他們通過MPA教育獲得的管理理念和技術,在現實中不一定有用武之地。這種情況使MPA畢業生在公共部門職場上的競爭力蒙上陰影。因此,對MPA教育而言,一直面臨一個兩難抉擇:如果繼續走西方式的職業化教育之路,就容易出現用人單位的認同度不高,從而對MPA教育的發展不利;如果向現實妥協,城市宣傳片—“北京旅游宣企業宣傳片制作-北京旅游宣傳片2013,不在MPA要求的職業化和現實行政的權力化之間維持某種必要的張力,又不利于我國公共管理品質的提升。